这本书是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的著作,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潺潺流水,浅显易懂,操作性很强,让人不断的有画面呈现。有人说萨提亚女士的作品就像自制面包,松软,爽口,有营养。
我认为整本书给到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致性沟通和视频化(画面)呈现
首先是一致性沟通。
“人的沟通能力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和生活状况”可见沟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书中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效沟通模式分为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在沟通过程中一个人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沟通模型,在我们幸福心理学里也有沟通的55387原则,就是说沟通中肢体语言占55%、语音语调占38%、而文字仅仅占7%。
讨好型的语言往往是表示同意,无论你想要什么都没有问题,这都是为了让你开心,他们往往使用讨好、逢迎的语气说话,努力的取悦对方表示抱歉或者从不反对,他们是什么都说"是"的人。他们的肢体语言通常是去安抚别人,祈求认同,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尊极低,他们整体是无助的受害者的姿态。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并不少见,比如被家暴的人而又不肯离婚,分手后苦苦哀求复合的人,那些经常哄父母开心看起来特别懂事的孩子等等,这些人很多时候在运用讨好的沟通模式。
指责型的语言常常表示不同意,他们觉得其他人没做过对的事情,他们经常认为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他们常使用“你为什么总是……”“你为什么从不……”等等这样的语言。他们的肢体语言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他们往往说话声音很大,眼睛瞪大,呼吸急促,说话时常常手臂伸直,用一根食指指着对方。其实他们内心觉得自己是没有什么价值,他们通过让别人顺从自己体验自己的价值。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时常常会用这样的方,还有一些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也会较多的使用指责型的沟通。
超级理智型往往语言比较少,他们总是细致的观察。他们的语言抽象,总有一种冷冰的感觉,缺少情感,让人有距离感。他们的肢体动作往往比较僵硬,不够灵活。其实他们的内心同样感觉很脆弱,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他们往往说的特别有道理,常常是旁观的评论家。现在流行一个词“直男”,这样的人往往擅长用超理智型沟通,他们的工作能力,思维逻辑往往很强,善于给方法,但很少与人情感互动,甚至会认为那时“矫情”。
打岔型的语言往往比较啰嗦,但没什么重点,甚至你也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他们一般不对某些观点做出回应,而只是自顾自的说。整个人感觉是抽离的,肢体动作也有些不协调,声音也会没有节奏的忽高忽低。他们内心的认为“没有人会关心我,这里没有我的空间”。在幸福心理学初级班的一位同学,她就是典型的这样的沟通方式,人很热情,很爱说话,可以你无法找到与她互动的方式,沟通更像自说自话。
一致性沟通不同于以上四种沟通模式,一致性沟通是自由而真诚的,是平等的,你几乎不会感觉到对自尊的威胁。
一致性沟通的第一要素是“倾听”,这个倾听不仅仅是要关注对方,同时也要关注自己,要全神贯注的去听,如果你不想听或者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那么也不要装出正在听的样子,就要坦诚的和对方说“我现在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听你说话”。这个过程只有听是不够的,我们要及时的给予对方回应,来确保我们之间的沟通是有效的,我们可以用“你是说……”“你觉得……”“我感觉到你……”这样的句子回应核对我们听到的内容。其实他们的内心感觉是非常孤独和失败。
一致性沟通的第二要素是“跟随”,同意对方的表达,不对对方的表达好奇,而对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表达好奇,对对方这样表达的期待,渴望好奇。我们用“嗯”“哦”“是这样啊”“那会怎么样呢”等等开放式的好奇性的语言沟通。
一致性沟通的第三要素是“弹性”,使用有弹性的语言,沟通的语言更有边界性,而又不会让对方感受攻击性。比如我们幸福心理学里的高端课程“教练之道”中的“假如框架”“假如我是……我感觉……”“假如换一种方式,那会是……”“假如你不生气了,你会……”“假如你成功了,你会……”“假如有个人会帮助你,那会是……”等等,这样的沟通即可以照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又能构建语言边界同时带来新的纬度的思考。
一致性沟通是包容、平滑、活泼、公开、灵活、愉悦、有丰富的情感链接的。每个人都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又具有创造性的一起共赢。
其次,本书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视频化”。
我们的大脑是图片储存站,对于中国人来说有近百分之六十的人是视觉学习型,本书大部分练习的语言画面感很强,具有极强的演示性,同时配有插图。在幸福心理学专业课程“导师班”里,有专门的视频化演示教学训练。作为一名心理学从业者,这大大提升了授课和沟通的效率。作为生活里的沟通工具,让自己和家人的沟通多了更多情感链接。前两天我跟儿子因为用pad的时间问题发生争执,事后儿子跟我说“妈妈刚才跟我说话的方式是这样的”,他做了一个指责且面部扭曲的动作。“你说的这件事我接受,可以你的这种表达方式让我很难过。”我问他“你希望妈妈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你说这件事?”他随即把我拉到沙发上说“这样坐着说”。接下来我们在这种状态下商量出了使用pad的时间安排,儿子说:“我定闹钟,到点了,我把pad放到另一个屋子里,这样我就不想了。” 这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一个生活的平常的场景。视频化式的沟通让生活聚焦到解决方案和未来,而不是谁听谁的,谁对谁错。
借用书中萨提亚女士的一段话结尾: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完满和真实、爱和被爱、效率和责任感、世界更加美好等感受,每当我想象未来的人们在具有关爱的家庭中被抚养长大后所长成的样子,心中就充满了敬畏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