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从小就立志当老师的老师。在乡村读小学、中学,后来考上中师,毕业后又回到乡村教了5年书。这5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收获最大的阶段。我参加了国家自学考试,顺利取得汉语言文学的专科和本科文凭,同时考研。多年的自学考试经历让我练就了高效自学的好本领,我只用一年时间边工作边学习,便以较高的分数如愿考上西南大学的研究生。2009年毕业,来到珠海教书,直到现在。
回忆我的教育之路,发现我一直想当老师又害怕老师,原来,我跟老师的缘分竟如此深厚。
小学时,我伯母是老师,但我最害怕的就是踩着叽嘎作响的木楼梯去找伯母。伯母的房间在二楼最边上,老师们下课都会在二楼楼梯口正对的大厅里休息、聊天。瘦小的我和同样没有存在感的成绩都是大家关心和打趣的话题。我红着脸,低声问好,几米的楼道走出几公里的尴尬。伯母对我很好,贫穷年代,我逃不掉也舍弃不了经常被要求去她房间接受照顾和小零食的诱惑。站在楼下,我时常想拥有一对翅膀,让我悄无声息飞进伯母的窗前,哪怕后来,五年级我已经逆袭为班级第一,也没让我昂首挺胸走过那难捱的几米距离。
这种不自信和恐师延伸到中学时代。因为害怕老师,中学阶段我从未单独问过老师题目。可能在别人看来是种学霸的傲娇,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我内心的胆怯。中学数学老师也就是我的班主任,其实对我挺好,但我很怕他。铁青的脸,阴鸷的眼,他是自带严肃颜值的那种老师。以至于,初三的我学不懂函数,不敢问询,考差了也不敢解释。数学老师一度认为我突然傻了,长期数学近满分的我,居然有一次只有个可怜兮兮的72分。那次我记得足足被批评了半节课,那之后我更畏惧数学,走入恶性循环。就这样,中考我落到年级第三,数学我只有95分,居然连优秀都谈不上,其他学科除语文都近满分,据说,为那事,数学老师扼腕叹息了很久。
1998年,我顺利地考上了中师,语文还较优秀,顺利地成为了文选课科代表。中师阶段,出名不靠分数,靠的是五花八门的才艺。画画、书法、写文章、玩乐器,我都不赖,光荣榜的C位经常有我的大名。师范就是我的新天地,用如鱼得水形容我的中师状态再准确不过了。文选老师很温和,我进了他的诗社,他朦胧派的诗风让我一度很沉迷,记得,我还在颇有影响力的校刊《东华关》上发表了几首朦胧诗作。哪怕这样,我也不敢主动亲近他。那时老师家住学校,每每交作业,都送到他家去,我从来都是无视那洞开的大门,把作业放在门外,光速离开。文选老师课堂上有时会喃喃自语:哎,真是不好意思,没及时把作业本搬进来,又打湿了。低头,我装作整理书柜听不到。
当了老师后,我终于不怕老师了。可5年后,我读研究生,又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跟老师打交道了。研究生面试后,我因去请求公费名额遭拒受挫,忍住随时决堤的眼泪我很有礼貌地退出了主任办公室,但就因为如此,被公费事件激发的自卑还是让我三年里跟我可亲可敬的导师和师母保持刻意的距离。
研究生毕业,我又当老师了。学校给我安排了教学师父。至今我算是个老徒儿了,可每次去请教师父,她都会事无巨细、滔滔不绝指导我。当然有时她也会坦诚告诉我:这个告诉你诀窍也没用,自己悟,自己做。于是我意识到,不能总拿来主义,也要主动总结和提升。
我的师父经常鼓励我,“你可以,这个大赛你必须去”;当我培养了满分状元,她会给我竖起大拇指;当我获奖时,她会很高兴地QQ留言告诉我;我休产假时,她都不忘打电话动员我“最近的青年教师能力大赛,你参赛吧,你写作不错。”我从来没有认为过自己写作有何优势,也就从来没有强求自己挑战自己去参加此类比赛,一直原地打转甚至退行到现在。
2023年3月9日,我参加第八期张文质写作研修班认识了张老师,受到张老师的多次鼓励,我开始写作。教育于我有了全新的意义。我知道,张老师对每个人都会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出书的。但我却执意地认为,张老师是特意跟我说的,为了这份特意的信任,以后一定得笔耕不辍啊!
写下这篇文章,致所有教导过我、关心我、爱护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鼓舞和引导,让我在教育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