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交织的复杂局势下,周沆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以其出众的才能、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担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彼时的中国,边疆危机四伏,中缅边界问题悬而未决。滇督丁振铎经深思熟虑,委以周沆一项极为艰巨且意义重大的任务——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进行勘察,并绘制精准的图帖。这片区域地势复杂,山峦叠嶂,丛林密布,且中英两国此前的勘界存在诸多争议与模糊地带。周沆却毫不畏惧,带领着专业团队,深入荒蛮之地。他们风餐露宿,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物资匮乏的困境。在勘察过程中,周沆凭借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国家领土的高度责任感,敏锐地发现了中英会勘时英方将高黎贡山误作高良工山的重大差错。这一错误一旦坐实,将使中国失去大片领土。周沆据理力争,多方奔走,以详实的证据和坚定的态度促成了重勘。最终,成功为国家收回1000余平方公里国土。这一壮举震惊朝野,周沆也因功首次被朝廷授予“循良”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一伟大功绩的高度赞誉。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中国正处于艰难的近代化转型时期,洋务运动虽已历经波折,但仍在部分地区持续推进。周沆担任云南洋务铁路提调,全身心地投入到云南的铁路建设事务中。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铁路技术与管理经验,协调各方资源,致力于推动云南交通的近代化进程。他穿梭于各个施工场地,与工程师、工人深入交流,解决技术难题与工程阻碍。然而,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他因触动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遭受诬陷。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他的仕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周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念,等待着澄清的机会。同年,锡良奉旨调任云贵总督。最终批交云贵总督锡良查看时,周沆得以免议。锡良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封疆大吏,他到任后,积极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开启了云南发展的新局面。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云贵总督锡良在整顿地方事务的过程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听闻周沆的事迹,深知其“才华敏赡,政事明通”,便奏请让周沆酌署弥勒知县。周沆到任后,面对弥勒县积弊已久的鸦片问题,他深知这一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民众的身体健康,更腐蚀着社会的根基。于是,他迅速展开行动,深入调研当地鸦片种植、贩卖与吸食的情况。他发现,鸦片的泛滥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条与民众的无知和贫困。为了彻底根除这一毒瘤,周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禁烟举措。他一方面大力开展禁烟宣传教育,组织宣讲团队深入乡村、集市,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阐述鸦片的危害;另一方面,加大对鸦片种植和贩卖的打击力度,组建专门的巡查队伍,严厉惩处违法者。在推行禁烟政策的过程中,他遭遇了重重阻力,甚至受到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威胁。但周沆毫不退缩,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一一化解了危机。在他的努力下,弥勒县的禁烟工作成效显著,鸦片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吸食者数量锐减,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鉴于他在禁烟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周沆再次被朝廷授予“循良”称号。
周沆两次获授“循良”,不仅是个人的无上荣耀,更是其在晚清动荡局势下,为国家和地方发展不懈努力、披荆斩棘的有力见证。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要坚守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勇前行,其精神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
原创:张成义
202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