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的。
临窗而坐,人在窗内,雨隔窗外。依在书桌前的我,看雨洗枝叶,听雨打窗棂,静静感受一种氤氲的气息。
我在想,在某个窗前,是否有和我一样心情人,也在听雨的滴答,心事被雨声洇湿,痴痴地发呆?
雨浓更宜怀人,怀人常难以安。独处时的雨声,确能浸润出一种氛围,弥漫成一种情调,勾约起些许记忆。
那我们就放下琐事,屏息凝神,腾空心绪,一起细细地听雨吧。
细听雨声,你会听出雨是有魂的。它荡漾在半空之中,游走于天地之间,溅花于河海之面,留声于青萍之上,看似随性洒脱、来去自如,实则润物无声、风骨凛凛。观其形,听其调,品其韵,滴动思绪,扣人心弦,触及魂魄,会让你的心灵随着它的节拍一起飞舞。
细听雨声,你会听出雨是有情的。雨以声传情,不同的人听雨,会听出不同的悲喜。初国卿听出的是念,是心音,是湿漉漉的缠绵;余光中听出的是愁,是心怨,是寒丝丝的凉意
;季羡林听出的是乐,是心花,是美滋滋的喜悦,这定是雨声触及到了他们当时各自的情感。
细听雨声,你会听出雨是有意的。小雨绵绵,似千百春蚕咀嚼桑麻;中雨潺潺,象张张丝网倾覆大地;大雨注注,如铁马冰河纵横驰骋。春雨柔软温婉,夏雨粗犷疯狂,秋雨绵绵情长,冬雨斜落助凉。雨有大小,落有时节,自是会给你以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意境。
雨有魂、有情、有意,当是入诗成文的好佐料。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都是喜欢听雨的,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佳作名篇。且莫说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陈文述“一夜雨声凉到梦”,但念范成大“东轩窗外听跳珠”、陆游“晚窗又听萧萧雨”、辛弃疾“听风听雨小窗眠”之说,都是临窗听雨而成,恰合了我此时的处境,当是助了我不少兴致。
要论古今写听雨的诗词,季羡林首推的是宋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说蒋捷少年听雨歌楼、壮年听雨客舟、老年听雨僧庐,“听雨”听出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人生感慨。季羡林是国学大师,蹲过牛棚,因此经历写了《牛棚杂记》,对人生颇多感悟,我想他的推介定是有道理的。
一帘雨念纷飞,漫过岁月流光。从听雨诗词名篇里走出,抬头看看窗外。雨还在下,只是小了,声音也弱得几乎听不清晰,我的思绪随着蒋捷听出的人生漫向远方,一些旧时光里的人或者事,就像雨珠一样穿过时空,轻轻地落在心上,溅起一层层涟漪。若雨,丝丝缠绵,滴滴动心。
我仿佛看到了那雨中赤脚的孩童,在那份有着凉意的泥泞里,走得那么坦然执着,好像有什么一种注定的目标;我仿佛看到那雨中垂钓的少年,一根鱼杆无短长,鱼钩浮子线牵上,便成全了儿时的童趣;我仿佛看到那雨中前行的青年,“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满是美好的希望;我仿佛看到那人生风雨中脚步匆匆的中年,背负梦想东奔西突,几多惬意几多彷徨,边行边吟:“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边吟边笑:其实,世间你我,又哪有几多风流,可以被风雨吹来打去?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人生有悲有喜,像雨一样,下就下了,容不得你去隔阻;硬是隔了,也是阻不得临身。风雨来时,总要躲躲;真躲不过,由它淋去。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处镜头,演的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在一间茅屋铁皮顶的教室里听讲。忽然大雨到来,雨声哗哗,叮叮当当敲击茅屋铁皮,不绝于耳,已确难进行什么传道授业之事了。此时,老师索性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字,停下课来和同学们细听雨声。
“静坐听雨”!真好,即是实事,又是世事。
窗外的雨声又有些急了,那我何不趁此闭上眼睛,调频于柔婉缠绵的天籁,助我静心,走出零乱,感受一种美好的怡淡!
唉,这雨声,听听挺好,不写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