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是检索练习。
检索练习是学习方法运用的前提。
具体怎么做呢?举个例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放弃反复阅读,改为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一些问题:“概念是什么?哪些内容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和我已经知道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孩子比较小,提问的环节可以由父母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可以结合材料进行测验,测验和回想的效果,要远远好于重复阅读。
️ 第二个是间隔练习。
每次检索练习之后,要留出一段时间,不要频繁地进行集中练习。
这样做的原理是:知识的记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大脑主动加深记忆痕迹,增进理解,有时候需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天才能完成。
所以,刚开始的间隔可以是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可以逐渐拉长时间间隔,隔周、甚至隔月进行测试。
️ 第三个是穿插练习。
穿插练习指的是非顺序式的练习,就是说不一定非要把一个知识点学透了再学下一个,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跳来跳去学习。
比如学技能的时候,从步骤1跳到步骤4,再练习步骤7,这就是跳跃式穿插学习。安排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换着不同的学科进行学习。
虽然这样学习,最初看起来对知识的掌握会变慢,但认知研究表明,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的效果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
️ 第四个是多样化练习。
无论是运动技能还是认知性学习,多样性的练习效果都好过单一形式的集中练习。掌握一个知识点,更好的练习方式不是集中练习与它相关的一种题型,而是不断的变换题型。
️ 第五是细化。
记不住是很多人在学习时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其实,遗忘的本质不是信息在大脑中不存在了,而是我们提取信息的线索断了,而细化就是增加记忆线索的方式。
怎么做呢,就是把新知识与已经学会的东西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话把新学习的概念、知识给别人讲讲,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和课外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进行关联。
还有一种更有用的方式是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比喻或视觉形象。简单说就是,把一个知识转化成一个生动的画面来记忆,例如学分数时,想象自己正在切披萨。
️ 第六个方法是生成。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前,试着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不必确保正确,
比较简单的生成,是补足空缺的字词。比如孩子的作业里总有把一首诗的重点字词空出来,让孩子填写,这就是生成,这样的效果好于重新读一遍这首诗。
进阶的生成方式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先去分析知识,试着解决问题。比如,提前预习新知识,尝试做还没学的测试题。还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概念,然后再阅读材料,看自己理解的对不对。
️ 第七个方法是反思。
这个也是经常听到的一个方法,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然后想一想:“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取哪些策略?”
定期做“学习小结”,每天、每周、每月,抽出一点时间做总结,都是形成反思习惯的好方法。
️ 最后一个是校准。
孩子学习过程中,常常不能准确判断自己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感知假象几乎支配着所有人。
校准就是用客观的工具消除假象、调整判断,使我们得到更准确的现实反映。
听起来很深奥,其实小测验和模拟考试就是校准,可以检查孩子对一个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要看到一个熟悉的题型,觉得自己会了,就跳过去,老老实实花时间真正写出答案,才是真的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