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入骨中、骨转筋拧、筋拧劲生。
人之力气,由内压迫出来才厉害。平常人,是由外作势向内压迫再作用出来,这就差很多。
打拳,理应意入骨内,敛气入骨,再往外走,形成意一气一骨一筋-肉一皮之层层指挥合一的关系。
人之骨中有隙,其中为骨髓,故武林甚早即有洗髓之说,「洗髓」是武家的一个高超境界。骨中为空,有髓有隙,所以通,内意外发。在意气之後,当为髓、骨,再使骨转,筋拧,而产生缠劲,外发出來。
因此,所谓练拳,一则须使筋肉舒张而不软垂,再者使骨节松活,转折如意。如此,才能使身肢自然,柔和,使用起来便利而从我心之所欲。
但人体筋肉如何能放松?练拳时气血往往涨盛,而筋肉如充饱气之皮囊,如何能松?所以,要使筋肉舒松,先须使气血和顺;欲气血和顺,必须使五脏落位。五内只要一紧张,则气促血奔,筋肉也无法松舒了。
骨节之松活,则可用意识放松,使其灵活;但更进一步的导气入骨功夫不可废。
在这两者之间,丹田是重要的关键。当五脏落位,内部不再紧张时,丹田和肺呼吸一样,有其自然开合的频率。丹田能充足、开合鼓荡,证明全身筋肉均因气血和顺,而完全松透了。在此内部状况下,以意导气入骨乃为可行。所以,意入骨中,气也随之;骨转筋拧,筋拧则劲生,就可以运转如意了。
内、外原是合一,不先调好内部是不行的;内部安稳舒适后,又须导之入骨,运转周身骨架,使其节节贯串,周身合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所以,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当内外通澈明朗时,才知内外本一,不可偏内,亦不可忽外,有偏差,及流于调养静坐之流,非内外兼修之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