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是一切拳式的萌芽和发源。心气茫然无主,即是盲动,练也无用,意念一乱,气血也跟着纷乱,所以人身必须意念专一,而且常存丹田,才能心静而体安。
意在气先,气在形先,由意、而气、而形,此指挥顺序不可错置。自练、对敌时,理当拳未到、意已先到,拳随不到,意也常到,意常先、常在、常存,所谓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即是意为先表现于外的神态。
意念深入骨中,劲力更容易集中,发手沉重,而意念快、捷,所谓出手如“云里闪电”,及时意念运用得当的必然结果。
调知觉源自古代导引术,是一种精神意念的流动、控制,武术上属于较高的层次运用。在自身上,调知觉是一种舍的功夫,有如蜥蜴被制,自断其尾以求生,或进而脱困、找到反击的良机。调直觉的运用主要有二:一是如蜥蜴断尾,舍去被制住的部位,将意念调离被制住的部位;二是将对手的知觉引导到我将舍去的部位,然后攻击其另一处空而无备的地方。因此,调知觉在攻敌上是一种避实击虚、以实击虚的手法。
人之力气,由内压迫出来才厉害。打拳理应意入骨内,敛气入骨,再往外走,行成意-气-骨-筋-肉-皮之层层指挥合一的关系。人之骨中有隙,其中为骨髓,因此达摩很早的时候就有洗髓的说法。洗髓是武家的一个高境界,骨中为空,有髓有隙,所以通,内意外发,在意气之后,当为髓、骨,再是骨转、筋拧,而产生缠劲,外发出来。因此,练拳需要使筋肉舒张而不垂软,进而使骨节松活,转折如意,这样才能身肢自然、柔和,使用起来便利而从我心之所欲。
筋肉的舒松,要先使气血和顺,要气血和顺必须使五脏落位;骨节之松活,可以用意识去放松,使其灵活,但更进一步的导气入骨的功夫同样不可废。在这两者之间,丹田是重要关键,当五脏落位,内部不再紧张时,丹田和肺呼吸一样,有自然开合的频率。丹田能充足、开合鼓荡,证明全身筋肉因气血和顺而完全松透了。在此内部状况下,以意导气入骨才可行。意入骨中,气也随之,骨转筋拧,筋拧则劲生。
在发动时,要先有意念在,不然,仓促为之筋骨容易受伤。意到了,气必须随之发出,不可滞留体内,否则闭塞而伤己。
意念,内涵不同,有快慢、刚柔、虚实之分别,武家加以锻炼,使其敏锐坚强。筋骨皮肉练之合一而如刀、如剑、如枪、如棒,能使用这刀剑枪棒的,就是意念。
拳法、掌法、枪法、刀法等等,练到后来均是无形无势,都是如行云流水,因敌而变化。所以拳术在气、形完全调到松透后,只管意念而已。故练意、练气、练形,关键在意,也就是“拳景”。
拳法功力,均在内景之培养,而后才有外势之雄伟。拳和诗、画之理相通,“内探心海,外师造化”,有于内,才能发之于外。所以观察天地之象,日入地中,以大自然下降,月到天心,肾水自然上升、乃至动、植、飞、潜之神态,皆可有感而化,发而为拳势。
人身最累的是脑子,武家到高超境界,要注重培养脑子,而非仅仅在筋骨皮肉、拳法招式上下功夫,否则无法一次又一次得精炼而提升自我。
培养脑子,生理上功效全在五脏,五脏又以心脏为关键,心血之精华供养脑子,所以用脑过度,心却不胜负荷。其次为丹田,五脏之精华朝之于丹田,而培养脑子。所以,血、气影响脑子甚大,必须谨慎。在外观上,眉间一线,是脑子的先锋。所以一扬眉怒目,便欲发作;一松眉敛目,便是松重,但松弛中任由暗中提蓄之意思,才不至于为人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