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预备式子,即无极式,是所有拳法、招式的根源,求心静身安,否则,根源乱拳式愈演愈乱。默想下一招,即为意之发动,可以依照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顺序,或者心、肝、脾、肺、肾时时感知、放松,如此内外皆松,再打拳就自然胜人一筹。外形上,正面站立,各处骨节天然微曲,从上而下注意检查感知,身体顺底薪引力下垂,无意识地让五内自然沉下去;呼吸上,觉察呼吸、安定呼吸,肺部自然地张合,不加干涉;内意上,不可注意外界的一切,避免胸部、气道紧张;骨架上,合乎人力力学,调整至最自然、舒适的角度。舒适、自然,心不外驰。
基本桩的要诀在于守中、守一、松静、返神回光,脑子清静。
练拳讲究“五张弓”,身为主弓,合双手、双腿即五张弓,皆须曲如弓弦。用时,势愈下,弓弦引之愈满,弓满则发劲强劲无比。
蓄劲如弯弓,为腿、脊之蓄;发劲如射箭,从脊背发出去。腿、脊二者之发,性质不同,一为送劲,一为发出体外。
练拳达到自然反应的程度,才能产生“听觉力”,这是一种感应力。练习时不考虑用法,否则杂乱而无用;用时不允许思考,纯粹为一刹那的自然反应。具体而言,练时,头(心)动,背随腰转,手随腰动,目随手移。腰动-手动-目随,腰动-身动-步随;用时,外敌-入目-头(心)动-腰身动-手足蓄,此为柔,头(心)动-脚-腿-腰-背-手-发劲,此为刚。一蓄一发之原则,总以目注视敌人,头为总枢纽。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为听觉力。
有时步领身,有时身领步,前者多为探,试敌、闪挪,后者多为採,切入、攻击。二者相合,步-身-步,互相循环无端。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指一掌之前进后退,身体其他部位也要随之融成一片,不可懒惰,牵一发而动全身,周身皆有作用。
孤柔即萎,孤刚即僵,须柔中藏刚,刚中藏柔。柔是一面,刚为一点,柔走圆弧,刚必直入。柔为技巧,而攻坚之刚比直也。
百会、丹田、用券,三者一线贯穿。高手,这一条中心线始终不变,但在保持中线的同时,中心亦会移动、变化,否则易成破绽。主控在头顶百会,此为神,会阴、涌泉随之为虚实,如钟摆之一虚一实,熊幌就是这个道理。
立身须稳定安舒,支撑八面,每一骨节肌肉之中心皆对准连成一线。丹田居人身中心,如轮之轴。腰如轴,气如轮,丹田一旋,即到四肢。四肢也有中心,上下直也,意入骨中,即为中心,打人全用骨头。
一动三劲——沉劲、称劲、缠劲皆全,此乃手上东西。八极以沉为主,其他为辅;八卦缠为主,其他为辅;太极同八卦。
摔,熟悉身法招式,中心稳定,骨节顺逆;打,气劲到三尖,收发自如,化发也;擒,捆、锁,从步法上取敌之劲根;拿,敌即无根,彼关节要害,任由我手上取来,随心所欲;点、截,穿切也,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煎炒煮炸,无不随。擒在步法,拿在手法。
单式,即定式,练精气神,以婚后、松紧为主,涵盖广大;单招,即辅器,练四正四隅,其法轻、重、轻,阴阳循环,有沉劲;单着,用法,练自己的三尖照,找下手处。
下桩要求落地生根,站如钉,特别指下盘。偏沉,是说左足右手、右足左手连为一鞭,如风中杨柳,随而不滞。换步的过程中,后脚原桩稳实,前脚探足下桩有临渊履薄之意,探妥才能下。所以在移动的过程中,多为单脚一桩,练至柔随如圆,功夫才算到家。抽劲乃足到手连贯如鞭,功力之展现全在末端之一点上,全由松而来。
同时打三个沙袋,是练手眼身法步合一最好的方法,抓一点而击之,听劲最重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
打拳自己闷练,容易出大错,因专练舒服处练,越舒服越没有进步,这是因为自己根基未扎实,生理尚未调理好。马马虎虎、好逸恶劳是人之本性,故练拳时由师父调教,虽然辛苦、难挨,但此为拳中紧要之事,不可放任随行。
打拳宜心胸开朗、潇洒、活泼,年老了,才能静下来,若一味心胸狭窄嫉妒,一辈子也练不好拳。
练拳之宜忌,如烧开水,不可想一下子就开,须慢慢烧之,且到一百度即可,再烧也不会更热,只是加速水的消耗。所以练拳需要渐进、适度,此即火候。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此交互练习,进步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