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爱》共读第4、5天
第二章 懂得孩子,合理给爱--妈妈的爱是给孩子最大的滋养
第一节 为什么越是共情、理解孩子,孩子越娇气?
1、孩子通过哭来表达以下内容:
(1)“被理解真好!那我干脆将上周、上上周的难过都发泄出来吧!”
哭是孩子天然的情绪释放方式,哭够了的孩子就如同睡足了一般,会重新回到良好的状态,会更加轻松快乐、神采奕奕。
(2)“妈妈,你是在背台词吗?我真的很难过,你能走点心吗?”
共情分为:一种是认知共情,一种是情感共情。当我们只是“认知共情”,并未调动自身的情感时,聪明的孩子会敏锐地捕捉到我们的非语言信息。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形式上的共情让他们不满足,便会用更大声的哭像我们释放“他真的很难过”的信号。
(3)“真的这么难过吗?那我配合着哭大声点吧!”
这种情况是共情过度,这样的父母会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很痛苦。而实际上他在当下安慰的、紧张的、心疼的不仅仅是面前的孩子,更是那个小时候缺爱、缺关注的自己。这不是对孩子更好的爱,而是对自己的补偿。
(4)“妈妈理解我,说明我有理,你们都对不起我!”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孩子心情平静之后向他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理解他人,也可以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同一事件。
2、如何做到有效共情?
(1)感受孩子的情绪
(2)先等待、观察再做出反应:适当的迟钝也有必要,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共情。有事,一句“没事”也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
(3)及时与孩子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抱着真诚倾听的态度,并及时与孩子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3、共情的态度:
(1)活在当下,放下自我,全身心关注孩子:练习冥想很有好处,可以刻意回到正念的状态。坚持冥想!
(2)好奇孩子的经历,尝试理解他的需求与意图:表达“我在乎你!”
(3)敞开怀抱,拥抱孩子的痛苦经历与负面情绪: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给予孩子“幸福能量”。
第二节 当孩子说“妈妈,我讨厌你”时,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一个成熟的父母必定是个老道的翻译官,能透过孩子表面的行为和语言,精准地翻译出孩子的内在需求。
我讨厌你有三种解释:1)用“我讨厌你”来表达强烈的情绪: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2)用“我讨厌你”来表示“我喜欢你”:可以主动说出孩子的需求;还可以尝试与孩子约定一个专属的小暗号。 3)用“我讨厌你”来表示求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也许是在用独特的方式来求助:我不喜欢被这样对待,但又不知道能怎么办。可以找机会与孩子聊聊天,也可以趁机在游戏中跟随孩子,让他在大笑中释放挫败的情绪,还可以真诚地告诉孩子,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很愿意听他说出来。
读后感悟:
作者写的很多例子真的太过于真实了,以至于我很容易就把自己和孩子代入进去,进而找到许多我之前有些困惑不解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家大宝是个性格开朗、很爱交朋友、懂礼貌的孩纸,从小也算乖巧。因为我愿意花大部分时间给足他陪伴和爱。
然而去年妹妹出生后,时间和精力都被割分,偶尔哥哥就开始会有大吵大闹、很凶妹妹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会努力去看见他的需求和行为背后的原因,然而偶尔也还是忍不住焦虑烦躁。特别是家中老人,会无条件偏袒妹妹,让大宝也没少受了委屈。
从来都最爱妈妈的哥哥也说过了“我不爱妈妈了,因为妈妈不爱我”,这正是因为我没能及时准确地看到他的情感需求而致。 为了他,我仍需要多加潜心学习。
作为妈妈,我希望我能够改正之前的焦虑,一边陪伴好两个宝宝,一边去真实地不带“眼镜”地看见他们。
第三节 手足情深的二胎家庭,都有个充满安全感的老大
老大需要的只是更多的爱与关注,而我们却回馈给她太多的要求与期待。
1、为什么“一碗水端不平”?
(1)老大的挑战在老二前面,让父母操心的事更多
(2)老大的情绪表达方式更加含蓄,难以被接受
(3)老大无法很快接受老二的到来,让父母感到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2、如何让老大更有安全感
(1)卸下老大的高帽子,让他做回孩子: 不要身份绑架;父母须尽早卸掉老大的高帽子,看到老大只是在年龄上相对“大”,但也还是个孩子。
(2)尊重老大的身份,给他更多权力: 其一,我们可以适当赋予老大一些权力。其二,我们要多鼓励老大参与到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中来。
(3)利用“特殊时光”,给老大更多的爱与关注。可以选择在专门的时间,用他喜欢的方式给他爱与关注。
第四节 “孩子,哭吧,妈妈接得住”
1、为什么我们受不了孩子哭?
一是因为童年我们有情绪时不被接纳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哭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二是因为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没能力的父母。
2、孩子并非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发泄情绪
3、如何倾听孩子的情绪
(1)确保我们自己情绪稳定且充满能量: 父母要学会“做一个恒温器,而不是温度计”。
(2)向孩子温和地传递我们的爱与理解: 倾听、陪伴时“将心注入”。
(3)让孩子知道情绪与行为是两码事: 发泄负面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但该做的事不能懈怠。
(4)不与孩子纠结于具体事件与话语: 简单的一句“我爱你”,或者一个有镇静剂功效的拥抱。
第五节 如果不紧盯着孩子,他真的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孩子本身就有自我成长、自我引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非常强大。
关于教育的深入思考: (1)对教育行为的自我纠偏
(2)探索如何借力而行
当我们开始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而非监督的效力时,在教育中,我们扮演的便不再是一个管控者,而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我们会更尊重孩子,而非更相信自己。当我们以这样的姿态面对孩子、与孩子互动时,被尊重、被信任的他们就会更有安全感!
读后感悟:
作为二胎家庭的妈妈,关于大宝和小宝的问题真的是亲身体验且层出不穷。哥哥会为了博取关注而模仿妹妹的行为,也会为了不让妹妹摸自己的玩具而大声呵斥或推一下妹妹。现在想来,全是因为我没能及时看到他的需求,没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很惭愧。
偶尔看到了他的反常行为,如果及时去“反应”去感受,他反而会很快转变,对妹妹也温柔以待。我还需要每日来反思一天中对待孩子们的行为,有没有接纳他们的坏情绪,有没有相信他们自身的力量。
哥哥不应该是天生就要承担照顾妹妹的责任,他也还只是个孩子。我欠缺单独陪伴他游戏的,应该要赶紧补上来。希望妈妈的努力能够让哥哥和妹妹相伴健康快乐成长。
而正处在大班的哥哥,在敦促他吃饭学习东西上,我做的很多是错误的,过分依仗了作为父母的权力,也很容易从自身角度爆发了不良情绪。仍需多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