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之: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多年来,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上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努力以单元为任务群的主线,努力寻找教材中的精读与略读、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多次赴全国各地作讲座和上研究课,六十多篇文章先后发表于各类报刊。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4年第5期
统编教材中的大部分习作,都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有一定的联系,阅读本单元课文对本单元习作有一定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但五下第六单元的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却与本单元的课文缺少联系,如此,本次习作就缺少支架了。
如何写好探险故事呢?其实可以从《西游记》的阅读中获得启示。如《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就告诉学生,创作探险故事,要有目的;在《西游记》中,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就告诉我们,历险故事要有波折,不能平铺直叙;《西游记》中一行人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最终还是战胜了所有困难,获得了成功,这就告诉我们,历险故事中的人物,要有勇气和信心……
一、读《西游记》,发现“历险”的秘密
五下第二单元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西游记》也算是探险小说——唐僧为了取经,经过了五行山、黑风洞、鹰愁涧等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获得成功。
那么,读《西游记》,怎样为写“神奇的探险之旅”的习作服务呢?我们可以从整个故事的全局设计、单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特点如何确定等方面引导学生解读《西游记》。
(一)画路线图,看前行之路多艰辛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小说,在读整本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画“西游路线图”。
读完《西游记》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西游记》为什么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看这幅“西游路线图”,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不断点拨,引导他们发现,取经的路不是平坦的,师徒四人翻过了一座座山,趟过了一条条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魔(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取到真经。如果一个故事在开始时就能看到结尾,那怎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呢?
所以,学生要写的探险故事,也需要有一个目标,在向着目标前行的过程中,也要遇到一些困难,经历几番挫折。这样的故事,才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画折线图,看故事之中有波折
《西游记》是个大故事,里面有许多小故事。学生写的探险故事,也是由若干个相关的小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
那小故事如何写呢?我们可以来读《三打白骨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折线图把故事的情节画出来:
学生通过分析这幅折线图,就能发现,原来,一个精彩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的。如果白骨精被孙悟空一眼识破,一棒打死,那这个故事的可读性就大大降低了。《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平顶山降妖、车迟国斗法等等,均是如此。所以,学生要想把探险故事写精彩,故事中就要有波折;造成波折的,就是障碍(妖怪、魔法、困难……),而且遇到的障碍,还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要经历两三个来回。这样的故事,才能足够吸引人。
(三)比折线图,看故事的各不相同
学生开始创编探险故事后,写着写着,他们的故事会出现趋同性:今天遇到了一条蛇,明天遇到一条狗,后天遇到一群食人鱼……战胜困难的方式也差不多。
如何使探险故事中的故事能百花齐放呢?在阅读《西游记》后,教师可以把不同故事的折线图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何不同:
由上表看,每一则故事,起因都不一样。不是每个妖怪都想吃唐僧肉:有的为了袈裟,有的为了人参果,还有的啥也不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足够精彩: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猪八戒三馋……一波三折的创作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他故事虽然没有“三”,却依然起起伏伏,引人入胜。
当然,《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并非每个都像《三打白骨精》那样详写。作者往往会详写一“难”,再略写一“难”。这样一张一弛的写法,也使读者阅读起来,不至于时刻都处于紧张之中。
同理,学生创编的一个个探险故事,也要有“设计感”——努力让每一个困难的解决过程呈现出不一样来,有的故事可以复杂些,有的故事可以简单些。
(四)开茶话会,聊人物性格的多彩
有人说,沙僧的经典语录是:“大师兄,师父让妖怪抓走了。”从表面上看,沙僧在这个取经团队中起的是打酱油的作用。那么,在《西游记》中能否删除沙僧这个角色?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去读一读在悟空遇难摆烂、八戒嚷着散伙时沙僧的表现。读后你会发现,沙僧在稳定取经团队方面的作用极大,功不可没。原来,不同的人物在故事中会有不同的作用。
同样,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也颇有异议:他贪财好色,不肯出力,还老叫散伙……但《西游记》中如果没有猪八戒,这本书会失去一半的趣味。所以,一部好的作品中(一个精干的探险团队中),各种人物都要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要不一样。这样,不同的人才能在故事中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二、编故事书,经历“探险”的神奇
(一)形成目标,明确前进方向
开始创作探险故事了。那么,为什么要探险呢?去哪儿探险呢?这些问题,教师要先帮学生弄清楚。
《西游记》也能算是一个探险故事。唐僧师徒为何要历险呢?是因为他们要完成取经大业。原来,探险是有目标的。
如有的学生想去海底探险,去寻找几百前年的沉船(船上有宝贝);再如,有的学生想去太空遨游,因为他们想去寻找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下表是几组探险故事的目标:
有了目标,学生创作的故事才会有方向可循。在目标形成阶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目标再细化一些,如“三种元素”,究竟是哪三种?“寻找宝藏”,究竟是什么宝藏?想清楚了这些,写作的目的性会更强。
(二)组建团队,确定探险人物
探险故事要有一定的篇幅,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写成。因此,学生既可以独自一人来写一个探险故事,也可以由若干人组成一个写作小队,轮流写故事。
1.人物有名字。
如《西游记》中有四大主角、N个配角一样,学生创编的探险故事中也需要有不同的人物。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可以用真名,也可以用假名,还有半真半假的人名。半真半假的人名,既有利于及时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有利于突破现实展开想象。
2.人物有性格。
探险故事中的人物,也要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下表是“亚马逊探险组”的人物性格特点的设定:
该组选定的几位探险人物,大多是写作小组中的成员,性格特点也跟现实中的真人相符。起初,蒋同学是探险队的队长;后来,大家又设计了一个虚拟人物达达利亚,因为探险需要有超能力,更要有庞大的资金,所以蒋同学只好把队长一职让给了达达利亚。本组的几个人物设定比较丰富,有能闯祸的,也有能救人的……如此的阵容,能使故事更精彩。
3.人物要分组。
探险故事的情节需要有波折,这就意味着故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困难有来自环境、设备方面的,大家可动脑动手去克服它;困难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手(也包括本组中的“猪队友”),这些人物也会给探险过程造成麻烦。所以学生在规划探险故事的人物时,要给他们分组: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探险故事才会越精彩。
4.谁在C位上。
《西游记》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孙悟空,但不是每件事他都冲在前头。如“四圣试凡心”中,八戒是主角;“降伏黄袍怪”中,沙僧是主角。同理,探险队虽然有许多人,但不是每个故事中主角都一定站在C位上。有的故事,是A人物的主场;有的故事,B人物则站在C位上。这样,探险故事才能让每个成员的性格特点都得到呈现。
(三)展开想象,画出历险路线
写探险故事,最重要的是“故事”。因此,在写作前,要进行探险路线的规划。学生可以用画历险路线图的方式,使故事创作的思维可视化。下图是“星际旅行”小组画的历险图:
这幅探险图,终极目标是救回被外星人抓住的田同学。在救田同学的过程中,他们去了许多星球,做了许多事。学生的想法还很稚嫩,故事情节也不曲折,意义也不强。但这同样体现了他们的努力向上。
学生在写故事的过程中,还会不自然地忽视历险图,写着写着就跑偏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历险图,根据历险图上预设的目标写故事(当然,历险图可以随时调整)。
(四)评议结合,写好每篇故事
每个探险小队,每天都有一位同学写故事(当然,一个人组成的探险队,任务就重了)。女生创作的故事,人物的对话写得比较多,但没有营养的话太多,有喧宾夺主之感;男生创作的故事则与之相反,故事的情节叙述得比较清晰,但缺乏细致的描写。教师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展示两三则故事,让学生互评互议,从而使故事写得更生动有趣。
如一位学生写在亚马逊森林中被蛇咬的事件,她是这样写的:
这段对话中有无病呻吟之感。学生在评议过程中就提出,这草药生长在什么地方?(树上、树下、河边……)这草药长什么样子?(红的、长的、有几片叶子……)这草药叫什么名字?能治什么样的蛇毒?学生囿于年龄和见识,他们也并不清楚这些问题。不过,写这段话的学生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如此,故事的情境感就更浓了。
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篇习作,因此每天只能挑部分作品进行集中评议,剩下的只能在小组内进行评议。评议时,还要关注:在后一则故事中,谁要出场了?他干什么?怎么向着目标前进?
(五)绘制图画,让故事更有趣
学生费了许多力气写的探险故事,教师要努力把它们印成一本书,至少也要将它们装订成一本“书”。
如果一本书里只有文字,阅读的体验就会不佳。所以学生还可以为自己(别人)的故事画图画。
图画包括许多种,如:
1.人物头像。这些图放在故事书的前面,介绍人物用。
2.探险地图。也放在开头,使整个故事一目了然。
3.插图。放在故事中。(如果学生画人物的水平不高,那就画环境、工具、武器……人物可以画成火柴人。)
4.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设计。
学生的探险故事,如果只是装订一下,那这些图画可以彩绘。如果要印刷成一本书的话,那图画就以线条为主,不需要上色。
写好一则探险故事,时间有些长(一个半月左右),过程更不易。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却能发现许多惊喜:
有的学生这一学期从来未写过一篇作文,这次却开始动笔了;有的学生习作能力弱,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作文水平突飞猛进;还有的学生写作态度差,这回却把字写端正了……
为了编好这些探险故事,学生除了重温《西游记》外,还到图书馆借了许多探险类的书,如《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学霸侦探团》……
为了探好险,学生还去查找了许多资料,如亚马逊丛林是什么样的、地球外有哪些星球、百慕大究竟有哪些奇异之处等。
最重要的是,《西游记》的阅读和探险故事的
创作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读写一体的教学尝试。教师用《西游记》的阅读,为创作探险故事搭建了许多支架。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