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蝉指的是知了,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知了”别闹,我已知了,以为已经对这生物至少了解了七八分,可时间证明了我的无知。
这是我三十年来印象中的知了,拖着两只大大的透明的翅膀,太有特点。
原创图文
前几天才见识了,原来四川还有花翅膀的知了,话说鸣叫的时间段还是有差别的。
原创图文
把已经去世的知了翻过身来,这哪里是两只翅膀,分明有4只翅膀啊,而内侧的小翅膀颜色还更深一些。这才想起,知了是昆虫啊,六对足两对翅才是标配,而透明翅膀的知了仔细一看,果然也有两对翅膀。有点丢脸到家了……
原创图文
因为听得见、看得见、甚至摸得到,在夏天,知了甚至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不少孩子,见着知了的身影就开始极力追捕,而后,竟有孩子生生掰掉了知了的翅膀,让这能上天入地的虫子活生生地衍生成了爬爬虫。
有一天,和两小只晚出散步,擦肩而过的两位小姐姐,还递给两小只一只这样的虫子,两小只眼看着有些好奇有些兴奋,再告诉他们这是知了时,他们才知道这一小只知了到底遭受了什么,也多了些怜悯的心,赶紧找了个矮一点的树枝把知了小心翼翼地放上去,观察一段时间,确实安全的,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而这却不及知了遭受的万分之一。以往,都认为,只在乡村才能听得见知了,而今,各大城市绿化到位,哪怕不少城镇中心,也能听见清晰的知了叫声。知了会穿行在城市,飞过人群,跨过马路,甚至与各种机械设备打交到。而这,仿佛成了知了的噩梦。
哪怕在人行横道上,有时也能看见知了被压扁的身体,更别提路旁道路两旁人和非机动车穿行之处了。
或许是因为我,总是习惯性地注意路过时遇见的动植物,两小只也略微有了这样的习惯,而他们对各种小动物更是感兴趣,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意外死亡的。就如之前写过的文,雨后的小翅膀,孩子们先是看见了无数的翅膀,又认出了长着这种翅膀的虫子,让我很是意外。
或许,任何生命都充满了各自的无奈,没办法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离开这个世界是迟早要来的事儿。
既然如此,何不选择如蝉一般,在能活跃的时间里,放声高歌,肆意遨游?努力追求了,享受过了,走过自己的人生,哪怕意外比明天先到来,也就没那么可怕和遗憾了。
知了即蝉,这种生物寿命说长不长,放声歌唱不过短短一个星期。但它的寿命说短也不短,曾经在地下可渡过长达十数个年头。知了尚且如此,人类岂能畏惧?
恍惚间,想到辛弃疾的一首词,夏日的清新小景跃然眼前,只要心有美好,眼前何处不桃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