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章主要写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咸丰二年的经历。
这段十三年的经历,对应的是曾国藩30-42岁这个年龄段,在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来看,对应的也是一“起”一“落”。“起”的部分,对应的是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升任到了省部级领导岗位,“落”的得罪了领导咸丰皇帝,同僚(琦善、赛尚阿)和同事。一心想匡时救弊,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结果
对现代职场的我们来说,同样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一)升官速度快
清朝的官制一共是“九品十八阶”,每一品级有从品和正品之分。
“从官阶上看,他从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用他自己在家书中的一句话说,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个升官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清代巡抚也是正二品,也就是说,曾国藩工作不过十年,就做到了“省部级”。”
二)交游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很好
“曾国藩为人特别爱交往。入京之初,他为人处世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而在立志“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人相处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朋友越来越多。他和朋友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切磋学问。也经常请客吃饭,听戏下棋。我们看他的日记,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的,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访朋友几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他升为翰林院侍讲那次,因为朋友多,人缘好,所以大家都来祝贺,以至于他二十二日那一天,跑了五六十家去回拜。”
摘录来自: 张宏杰. “曾国藩传。” Apple Books.
三)深的道光皇帝欣赏
第一,曾国藩这个人性格和道光皇帝相投。
第二,曾国藩工作认真,做官尽职尽责。
第三,道光皇帝是一个非常崇尚理学的皇帝。道光虽然是一个能力平庸的皇帝,但是喜欢读书,对理学有一定心得。
曾国藩在做翰林期间,在理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由朱熹开始,上溯张载、周敦颐等人的著作,并对它们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同时,他还究心汉学,在学术上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每次翰林考试道光皇帝都要亲自看试卷,曾国藩的成绩很好,就是因为有理学修养做基础。
四)咸丰皇帝继位以后开始走下坡路
1.对官场风气反感,期望能多做一些实迹;
2.给咸丰皇帝谏言过于直接,导致关系紧张;
3.做事过于刚直开罪两位重臣琦善、赛尚阿,还有大量的同级和下级官员,整个关系全部恶化
结合这四点,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1.在职场要学会经营人际关系
①能让你想喜欢的人喜欢你(曾国藩基本做到了)
②能让朋友喜欢你,连敌人也能喜欢你(这个后续后展开讲)
③连敌人都不知道你把他当敌人了(你就厉害了)
这些曾国藩都做到了。
2.用目标来驱动自己的持续成长
曾国藩是个穷苦出生的普通人,在京做官10年,他凭借自己的高情商在官场如鱼得水,十年连升七级,从底层公务员升到二品大官。
但花无千日红,随着老领导道光皇帝驾崩,曾国藩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相处,让他连滚带翻跌到了职业生涯谷底。
从最初的目标清晰互动陷入完全无目标的互动,幸亏后来在回乡帮办团练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才将一切重新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咸丰继位穆党倒台,曾国藩面临重大危机
咸丰皇帝有个优点,他最擅长捕捉别人做事的动机,识别出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他在和恭亲王奕䜣夺嫡期间就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 咸丰登基后不久,正好遭遇鸦片战争,当时朝廷分成两大派:以杜受田、林则徐为首的主战的和以穆彰阿、耆英首的主和派。 在咸丰看来,主和派都是卖国求荣,他准备彻底清理他们。所以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发朱谕:《罪穆彰阿、耆英诏》,把穆彰阿一党一撸到底。 这时候的曾国藩就陷入了隐性危险之中。当时在穆彰阿底下,他思路清晰,圈里人认同他,对他有好感。但直面皇帝之后,曾国藩发现自己尴尬了,陷入了完全无目标的互动,唯一能做的居然就是疯狂写奏折,向皇上提建议,表忠心。
2)陷入无目标互动的曾国藩到处得罪人
原先自己在穆彰阿的保护伞下,曾国藩不用担责任,做事有人指点。但当四十出头的他变成第一责任人,起初性格里的优势逐渐变成劣势,高情商也总用不对地方。最大的保护伞倒台后,曾国藩一度小聪明的抱团以唐鉴、倭仁为首的程朱理学家。从批判官场不良风气到用人原则,曾国藩事无巨细的写了封《应诏陈言疏》,在咸丰皇帝对此表示认可之后。曾国藩一发不可收拾,对自己的奏折产生了盲目的自信,开始疯狂写奏折。好多不在他职权范围的事情,他也一一过问提建议。身为皇帝本就事多,而且最初也只是敷衍走形式,所以当曾国藩狂热写了一年奏折后发现咸丰居然不搭理自己,最终走向了疯狂。曾国藩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大奏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接痛批了顿咸丰。此举差点为曾国藩招来杀身之祸,好在有朋友多方走动才免了死罪。但自此曾国藩被咸丰疏远,调去了刑部,主抓司法工作。这期间,曾国藩投其(咸丰)所好干了三件事:
①、严办主和派得力人员琦善;(借机表明自己立场,不再是穆党求和派)
②、写密折弹劾镇压太平天国无大功的塞尚阿(帮咸丰立威,表坚决主战决心)
③、求情从宽处理写奏折骂咸丰的胜宝(咸丰喜欢正人君子,想办法保这类人)可曾国藩忘了一点,他现在是第一责任人,不像原来上面有人保护他了。第二责任人主要是负责提建议,你可以花心思斗智斗勇。但第一责任人的主要职责是办事。只要是做事,就一定得跟人合作。
原先好人缘的曾国藩,因为在刑部办的这三件案子使得原先的好人际关系变得一塌糊涂。甚至到后来,吃饭时别人都不愿意跟他同桌坐。
第二年,曾国藩得知老家太夫人去世,上报回家守制,咸丰二话不说立马允准,直接让他回老家去了。
3)团练护乡,重新找回目标,回归有效互动
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曾国藩只能顺势回老家操办丧事。四个月后,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咸丰忙得是焦头烂额。在听完大儒生唐鉴的建议后,咸丰让曾国藩在家乡一边继续守制,一边帮办地方团练,对抗太平天国。但让一个副部长在没有任何名分的情况下办团练,其实是对曾国藩的羞辱。原本准备拒绝的曾国藩在好友郭嵩焘地劝说下,准备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为保卫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在郭嵩焘的引荐下曾国藩结识了左宗棠,两人所见略同。曾国藩是个惜才的人,对左宗棠礼遇有加,两人通力合作,团练很快就有了起色。这期间他还充分参考三弟曾国潢和父亲斗地方豪强的成功经历,不断完善团练制度。在接任团练后,曾国藩先是给皇帝上了道《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的奏折,表明自己做事思路;随后和左宗棠分工协作招兵买马、训练民兵;最后把原先那帮一起做事的兄弟都召集起来去保护地方治安。这一系列事情下来,曾国藩在地方和家乡的好口碑和好人缘再次回来。从办湘军开始,曾国藩的禀赋开始绽放异彩,一步一步真正走向了他的人生巅峰,最终成就了中兴大业。
4)有目标的互动全世界都是你的资源
曾国藩从办团练那天开始重新找回了目标,他和任何人打交道都围绕:我要富国,我要强兵,任何一次沟通都是在达成这个目标。这其实是一个良性高效的人际互动过程。一个人无目标地与人互动,不管你抱着多么大的诚意,最后也一定会解除很奇葩的果子,甚至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的一种戕害。而一个有目标的人在人际互动中全世界都是他的资源,每走一步都在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