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要对这世界多冷漠,才能对同学痛下狠手。
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但人的精神世界却没有跟上。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以前的社会比较简单,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解决温饱就是首要的事。大家的欲望很容易满足,只要有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就很高兴。
社会发展到今天,温饱已经不是问题,物质层面的问题解决后,精神世界就要跟上了。
但是社会现状却很难满足现在孩子的精神需求。
李玫瑾教授说:“生而不养是一种罪过,人性是养出来的。”
作为老师,我看到好多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
有的父母是双方都外出打工,实在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的老观念是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哪里顾得上去管孩子的精神需求。
有的父母是只顾自己,嫌养孩子麻烦,早上不愿早点起床给孩子做饭,晚上不愿意辅导孩子作业、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干脆直接扔到小饭桌——图省事。
有的孩子每天回家,但是家庭里只有家长,没有父母。
大人督促孩子学知识的时间多,而接受生活观念的机会却很少。
这里说的观念其实就是一些做事的原则,比如爹妈在饭桌上因某一件小事说出这样的话:“咱们可不能干那种事!”
父母说道:“记住,咱家人穷志不穷!咱不占人家便宜……”父母这种自尊自制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一幅画面,形成一种观念,让这个孩子长大后一生都以“不占别人便宜”为自己的观念。
就像李玫瑾教授提到的某犯罪案件中的父亲,他若不和儿子聊学习,几乎无话可说。
贫瘠的精神土地,干巴巴的情感世界,会带来无聊无趣的生活。
无聊无趣的生活,会带来感受的漠然。
养活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养活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从小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逼孩子做会做的事,不断改善和领悟,逐步提高。
“学会对自己负责”是养活教育传递给孩子的一种信念。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懂生活,不啃老、不畏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下一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用生活教育的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身居要职,基本都奉行了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观——做平民热爱工作,内心光亮;为高官谦虚谨慎,处处为民。
孩子有了稳定的精神内核,就会敢于向不法势力说“不”,不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孩子有了稳定的精神内核,就不会做出自我毁灭的蠢事。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里提到: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从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曾写信向所有老师提出一个请求,这也是所有家长应该听到的话:
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不是说,智力教育不重要,而是智力教育压倒了本该放在前面的人性教育。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只凭主观感受去行事,就会变成没有理性的任意妄为。
很多事,做与不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
希望一次次的事件能引起我们的警觉,更多的关注孩子作为人的教育,而不是越过人,只看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