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意深入语文文本
(教研会议发言稿)
温海玉
语文学习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获得难以体验的升华过的间接经验。因此我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形成一种乐而学、学而得、得而乐的良性循环。为达到此目的,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探寻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
以人为本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课堂理念。以人为本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在课堂的构建与知识的传授中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
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出发,从他们熟知的生活体验出发,寻求一种学生需要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激活他们的情感,从而自然而巧妙地转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林黛玉进贾府》是必修三的第一课,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言白话小说,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学生较难读懂。从《林黛玉进贾府》来看,贾府规划、建筑、室内、景观庞杂纷繁,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学生难以读进、读懂。我上课的时候,刻意寻找学生生活与文本相投的契合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部拍照手机,你将选择拍那些景色来凸显贾府独特的风景,你又将会给你拍摄的这些风景命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为了完成此项任务,同学们首先研读了课文中描写贾府的语句.真可谓字斟句酌,一句也不愿放过,生怕自己读的句子不够用,他们就互相请教交流。课本简直成了他们完成任务必读的资料。
在分析王熙凤的语言时,为了找到契合点,我设计的问题是:这节课我们来评一评文中的王熙凤,你喜欢她吗?还是你不太欣赏她?你的发言必须有根据并且要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类似的人来说明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她的原因。像这样每一个细小的问题后面,学生都主动地研读并再现它的原貌,他们从文本中找到了根据,表达非常成功,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有5组同学登台直接发表看法。学生主动充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加强了文本阅读,而且为下一个手抄报作业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让活动成为沟通学生与文本的媒介
记得阿城写的一本书叫《常识与通识》。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艺术与催眠”,他认为人们欣赏艺术要在一种精神被艺术催眠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艺术的美、艺术的真谛。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这种理念。就是希望通过一些活动,借助一些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接近作者,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我把这种活动方式叫作语文催眠术。《祝福》,我就尝试这种做法。祥林嫂是一位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课文对她进行了三处肖像描写: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死前与作者相遇。
在正式上课之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的语段,然后让学生任选一处肖像描写来给祥林嫂画一幅肖像图。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一下祥林嫂的生存状态,体验一下她内心的渴望,体验一下初到鲁镇的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再到鲁镇时精神备受刺激、极度悲伤、受到摧残;死前与作者相遇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的状态。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自肺腑的对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同情,如此,学生与作者处在同一种状态和心态中关注祥林嫂,这样才能让学生随着画画对象的节奏逐渐深入,达成对主题的理解。也正是基于这种人与文的共鸣.才能促成下一步教学的深入推进。
总之。只有学生愿意投入到文本中来,深入到课堂的核心区,老师才能去进一步传授学的方法、学的本领。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上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别脱离学生。别凌驾学生,他们才会静下来,去亲近,去品味,去思考,去探索语文文本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