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华杉讲透】:“这是孔子提出的学习的三大标准:一是学习不是嘴上念念,而要默默记在心里,自己体会,真正把它理解了、运用了,才会忘不了。二是学习不能倦怠。很多人开始学习时,都是奋发图强的,但学着学着就厌倦了、懈怠了。如果功夫间断,则难有所成。三是诲人不倦。要尽心地教导他人,不放弃、不心烦。在公司带新人,也是如此。”
今天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学习的三大标准」:①默默记下来;②学习不倦怠;③尽心地教导他人。
我突然想到我过去对『学习』是没有具象的认识的,谈到「学习」这个词头脑中想象的是坐在那读书。其实这没有真正地理解『学习』。
学习的第一个标准对我的启发很大,我现在越发地体会到「学习」是个过程,而且是个向内的过程。学到的东西永远不可能下一瞬间就能应用、就能立马学会。如果能这样做,只能说明这个「学习」是很浅的技术层面,就像学习使用螺丝刀,基本上他人示范一下就会了。但往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把桌子卖出去。社会对我的期待是:你把桌子卖出去就好。但我对这件事的理解还停留在使用螺丝刀的层面,我需要继续地摸索,先把整张桌子的配件找出来,然后再学习如何把它们组装在一起;接着是组装好,学习把它卖出去,然后真的卖出去。
生活中遇到的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复杂问题的攻克需要逐个击破构成复杂问题的各个要素。
「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点的逐步击破,学习的过程就像收集七龙珠一样,当集齐的时候,就能召唤神龙了。但是收集七龙珠的过程是无感的,可能收集第一个和收集第六个的感受差不多,但到了第七个就会爆发出异常的能量。
我突然想到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X五年计划》中讲道:“智慧进步的过程,就是从无知无畏,进不到知不胜,再进步到知胜。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
「学习」的过程也是,先得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东西会被储存在大脑中,但是做不出来。直到在具体的事情上、情景中、实践过程里,才有尝试的机会,在机会中尝试运用,这个时候就会体会到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很大。意识到这个距离的时候,很沮丧也很无力,会质疑「学习」的意义,也会考虑要不要继续学下去。我现在明白,这种『学习厌倦』的现象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接收到正向反馈带来的。特别是在这个时候,身边的人还会劝你说,“本来就做不到,大家都这样”。这个是最容易产生懈怠和间断的时刻。
学会之后更重要的课题是教会别人。我现在越发地体会到,教人是个艺术活,不仅得是非常厉害的老师,知道整条流程各个环节的关键点,而且要极具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