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照例是教师节。校园里便显出些不同来,学生们手里提着红的、黄的礼品袋子,穿梭于走廊之间,脸上浮着节日的喜气。语数外三科的老师们,办公室里堆满了鲜花、贺卡与各色礼盒,竟至于无处安放。教英语的王老师一边揉着手腕,一边笑道:“这收礼竟也成了体力活。”众教英语、语文、数学者皆笑,办公室里漾开一片融融之乐。
隔壁的道法课李老师,桌上只一方砚台,一册课本,冷冷清清地坐着。偶尔有学生探头进来,喊一声“老师节日快乐”,便飞也似地跑了,并不见有什么礼物呈上。李老师也不恼,只微微点头,依旧埋首备他的课。
这光景年复一年,便成了定例。主科老师收礼收到手软,所谓“副科”老师则多半只能旁观。学生与家长心里自有一杆秤,量的是分数之前途,升学之紧要。至于道法塑造人格、体育强健体魄云云,到底不如卷面上那鲜红的数字来得实在。
礼之轻重,原不在物品本身,而在人心之趋向。教育一事,竟也被这实用主义的尺子量得长短不一了。殊不知,学生长大后,记得的往往不是某道数学题的解法,而是某节体育课上的欢笑,或是道法课上某句点亮心灵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