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条 在相扑台的中央发力2
通过提前复习达成考试满分的目标
我小时候是“孩子王”,并不怎么爱学习。刚上小学时,我的成绩优良,让父母非常惊喜。他们说:“咱们家的孩子真了不起。”可随着我习惯了学校生活、结交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后,就变得不怎么爱学习了。在小时候,学校是用“甲乙丙丁”来描述学生成绩的。在临近小学毕业时,我的科目成绩里一个甲都没有,全是乙。按照现在一般采用的5分制来衡量的话,等于我门门功课都只考3分。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升入鹿儿岛一中,中学是鹿儿岛县内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当那所时的老师对我说:“成绩表中,一个甲都没有的人,不可能考得上一中。”但我还是倔着性子说:“我无论如何都要上一中。”于是去参加了考试。不出所料,我落榜了。而且,小学老师给我写的评语是“品行非常恶劣”,所以一中当然也不可能录取我。
于是我只能升入本地的一所中学。在中学里,我依旧沉湎于玩乐,不仅如此,在初一和初二时,我还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在全校学生的围观之下上演过“全武行”。当时的我,打架简直是家常便饭。在那样的状态下,根本没有心思学习。
之后,日本进行了学制改革(学制改革是指日本在1946年开始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从之前的“多线制”改为“6·3·3·4”的“单线制”并把义务教育时间延长为9年。--译者注),而我也在初中毕业后升入了“新制高中”。在高一的某天,我和朋友一起放学回家,他边走边看着书。“到底在看什么书呢?”我凑过去一瞧,书名叫《萤雪时代》
(《萤雪时代》是日本旺文社出版发行的一本面向高考生的月刊杂志。--译者注),里面的内容有点晦涩难懂。
“我以为你在看漫画呢。原来在看这么高深的书啊!这是什么书?”
朋友答道:“你真是孤陋寡闻。这是高考生看的书。我打算将来进大学深造
当时的我本打算在高中毕业后去本地银行之类的公司就职,当个普通的上班族就足矣。可他的这番话触动了我,于是我慌忙地求他:“不好意思,把这书借给我看看吧。”“不行,这是本月新刊,不能借你。
我仍不放弃:“把以前的旧刊借我看也行。”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他总算借给我几本过期的旧刊。
拿回家一看,我恍然大悟。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或许正值“开始思考将来前途”的懵懂时期。那之前,在我的价值观里,只要打架厉害或者棒球打得好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而朋友借给我的书成了改变我的“催化剂”,打那以后,我开始觉得成绩差是一件羞耻的事。于是,从高二下半学期起,我开始努力学习。之前我一直不怎么学习,属于差等生,为了备战高考,我得把初中物理、化学和数学等科目知识全部补回来。我并非天资过人的聪慧之人,所以只能靠努力来弥补劣势。
幸运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考上了大学。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12年寒窗苦读才换来大学生活,一定要玩个痛快,可当时的我则不这么想。一方面是因为没钱玩乐,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大学四年,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白天穿着木屐去学校学习,放学后到县立图书馆学习到很晚。在高二下半学期之前,我一直没有认真学习过,面对大学同学,我感觉到自己与他们的巨大差距。在这样的意识下,我真的像“学霸”一样,每天从早学到晚。
一到期末,考试比较集中,老师往往会事先告知考试时间并给出考试范围。比如“物理在 x月x号开考,出题范围是这几个章节”。只要在考试日前完成复习,对于出题范围内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就肯定能考出好成绩。而我则会提早完成复习任务,在考试日的一到两周前就做到“能答对考试范围内的任何题目”。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考前复习这件事,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朋友邀你看电影,想想不合群也不好,于是便去了;家里的兄弟姐妹叫你一起玩耍,于是就答应了…总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妨碍复习。因此往往一边心想“再不复习就糟了”,一边却还在拖延进度。搞到最后,总是手忙脚乱、临阵磨枪。
“因为时间不够,所以只复习了三分之二的范围,早知道就努力学习了。但愿不要考我没复习到的内容啊。”抱着这种心态去考试,却往往会碰上自己不会的题目。于是在心中大叫“糟糕!”后悔莫及。这种事情,想必大家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在高中,刚开始发奋学习时,我也有过好几次类似的失败经历,这种经历让我十分不快,于是我暗下决心,与其事后懊恼后悔,不如事先充分准备。如果把考试日定为复习完成的最后期限,“紧巴巴”的日程计划往往会由于意外状况而无法完成,所以我的方法是“把期限提前,让计划留有余裕”。这样一来,即便中途出现问题,也能在考试日之前完成所有复习任务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在上大学时,每当临近考试,总是提前制订复习计划,做到“最晚在考试的一周前复习完毕”
由于少年时得过肺结核病,因此我一旦感冒,就会出现与肺炎相似的症状,持续高烧。好几次,在临近考试时,我感冒发烧只得卧床休息。有时甚至只能顶着高烧参加考试,但因为我已经提前完成了复习,所以基本都能考满分。
像这样,要事先给自己“留有余裕”以应对意外状况。换言之,必须“在相扑台的中央发力”。在学生时代,我就把这样的理念谨记于心。每当看到一些企业家临时慌忙的窘态,我总是觉得很荒唐。汇票都快到期了,却还在为了贴现而东奔西走,这种企业家早晚会害得公司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