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活着》中探寻语文教学的三重启示2025-05-28

               

                                                         于《活着》中探寻语文教学的三重启示

      余华所著的《活着》,宛如一部凝重的生命史诗,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富家子弟的奢靡到历经沧桑后的孑然一身,其间的跌宕起伏,满溢着苦难与坚韧。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度叩问,更如一座蕴藏丰富的智慧宝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值得深思与借鉴的方向。

一、以生命叙事,构筑情感共鸣桥梁

      《活着》以福贵充满波折的一生为叙事主线,那些或悲或喜的人生片段,无不深深烙印着生命的痕迹。语文教学中,文本亦如一面镜子,映射着不同的生命故事与情感世界。借助这些文本,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文中史铁生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索,与《活着》中福贵面对生活磨难时的复杂情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两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态度,探讨他们如何在苦难中坚守对生命的热爱。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遭遇挫折以及从亲人处获得力量的经历,以此搭建起文本与学生自身生命体验的桥梁。如此,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情感的参与者,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沉情感,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力与共情能力。

       又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借鉴《活着》细腻的情感描绘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背影这一细节,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默默付出的瞬间。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情感养分,明白亲情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平凡而又动人的细微之处,进而培养学生敏锐捕捉情感、细腻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于苦难叙事中,磨砺思维品质

       福贵的人生充斥着无尽的苦难,亲人的离去、时代的变迁,然而他却以顽强的姿态承受这一切。这种对苦难的承受与超越,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提供了生动范例。

      在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活着》为蓝本,思考如何在作品中展现人物面对苦难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剖析苦难,比如从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方面探讨福贵苦难命运的成因。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面对 “挫折与成长” 这类写作主题时,学生便能从《活着》中汲取灵感,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挫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使文章更具思想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具有复杂主题和深刻思想的文本,如鲁迅的《祝福》,教师可结合《活着》中展现的苦难叙事,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让学生讨论社会因素、传统观念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在造成人物苦难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表象,洞察作品深层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内涵。

三、借真实生活底色,激发语文学习活力

     《活着》以真实可感的生活为底色,生动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语文教学亦应紧密联系生活,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本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市场讨价还价、社区志愿者活动宣传等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这与《活着》中人物在生活中运用语言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契合,使学生明白语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 “家乡的变迁” 主题调研。学生通过采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以文字、图片、演讲等形式展示调研成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让他们像《活着》的作者那样,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语文之美。通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活着》犹如一盏明灯,为语文教学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情感共鸣的培养,到思维品质的磨砺,再到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将助力语文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生命的真谛,提升综合素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