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忧虑:忧虑和焦虑是对所有心理活动产生破坏效应的核心,会损害智力。
注意力指向的方向,就是自己能量集中的地方。眼睛指向的地方就是行为取向的地方。
对忧虑进行调整,有效的方法,第一,在开始阶段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关注“影响圈”,避免过多忧虑“关注圈”。第二,用批判性的方法,这样的后果出现的几率大吗?这么想合理吗?
心理学经典文献用倒U型来描述焦虑与表现(包括心理表现)的关系。倒U型的顶点对应着焦虑与表现的最优关系,适度的神经紧张激发了优异的表现。如果焦虑过少,在图形上表现为倒U型的左边,个体就会对考试漠不关心或者没有动力付出足够的努力,如果焦虑过多,在图形上表现为倒U型的右边,就会破坏任何努力的尝试。
2:同理心:
同理心的基础是自我意识,我们对自身的情绪越了解,就越善于理解情绪。
“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从婴儿时期起,看护人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就至关重要。婴儿时,母亲要及时回应婴儿,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应,重要的是让婴儿感受到母亲能体会他的情绪。孩子会说话时,父母帮孩子把他当下的情绪状态讲出来,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并且感受到被理解,从而发展同理心。
调节他人情绪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这种能力建立在能调节自我情绪和同理心的基础上。
3 自我情绪的表达规则有几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即隐藏情绪,表现出平静。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张感受。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个体如何运用这些技巧,以及是否清楚何时作出反应,是情绪智力的体现之一。孩子通过观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这种规则。
人的情绪在无意中传染其他人。情绪传递的方向是从情绪表达更有力的一方传到较为被动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