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斯蒂芬•茨威格
(0)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有一本书叫《钝感力》,在中国是一本畅销书。这些天,“钝感力”这个词被大V们一带节奏,又火了。
“过度敏感,正在毁掉你:拥有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才能成为真正赢家”,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新鲜出炉,很多学习力强的人迅速开始了自我批判,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开始了自我鞭策。
大v们言之凿凿:"你一定要学会一个词叫:钝感力"。
屁!
渡边淳一的文学成就,我辈高山仰止,但《钝感力》这种非虚构类作品,显然不是渡边淳一所长。
这本书告诉我们:"钝“着”钝“着,你就能忍了,就“成功”了。抛开这本书的逻辑硬伤不谈,就文化特性而言,日本的“忍者”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中国人真的不需要当“忍者神龟”。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叫踌躇满志,另一个叫万念俱灰。真信了,你可能要把两大悲剧都重演一遍。
恕我直言:“钝感力”,就是虾扯蛋。
你好好的一个正常人,把“钝感力”奉为圭臬,大概率只会让自己变得更拧巴。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别急着自废武功先。
(1)我们需要“钝感力”吗?
沈从文在《边城》里写道:“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过于“敏感”,真的很痛苦,沈先生这是想"钝"了。
但恰恰是“敏感”带来的这种痛苦,成就了沈从文,如果他们真的去修炼“钝感力”,肯定写不出《边城》这样不朽的作品,大概率会泯然众人矣!
黑格尔说“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处”。可见黑格尔也承认,痛苦是创作的源泉。
“敏感”的人,才有可能在文学、艺术以及设计等需要创造力的领域有所成就。
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虚构类作品(小说,诗歌等),需要作者能随时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并把内心的情感调整到极致的状态。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不是文学修饰,绝非虚妄之言。
“敏感”的人,他们内心的雷达24小时开机,且360度无死角,能准确捕捉外界的任何信息,快速进行甄别判断,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他们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异于常人的洞察力和感悟力。
残疾诗人余秀华,网上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赞她的诗很美,有人骂她的人很差。其实这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正因为内心的极度敏感,她才能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写出“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这样唯美的诗句,她才是诗人余秀华。如果她“钝感”了,她永远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普通残疾农村妇女。
以我自己有限且浅薄的写作经验,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文学意象,这些神来之笔,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致的情感张力,是不可能捕捉到的。
沈从文先生大概是忘了,我们曾经有过汪洋恣肆的"百家争鸣"时代,有过辉煌灿烂的唐诗宋词时代,有过大师辈出的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
后来,就开始“钝”了。
这一“钝”,就是好多年......
(2)性格底色是天生的
无论你愿不愿意相信:文化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底色,父母的基因决定了你的性格底色。
性格是天生的,但性格特征又是复杂多变的,简单地把扔划分为敏感型和钝感型,这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划分,典型的文科思维。科学的划分方法则要复杂的多,比如“大五人格”、“九型人格”、“性格色彩”、“16PF人格”等。研究还在继续,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的性格特质是天生的,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后天的环境和刻意练习对性格特质有影响但并不能改变底色。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没有精力去研究这么艰深的学科,但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观察和思考,去了解性格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影响,而不是听风就是雨,急吼吼地修炼所谓“钝感力”。
简单来说,“钝感力”就像一个消声器,一张过滤网,它能自动屏蔽外界的评价和杂音,让人心无旁骛朝着目标前行。有“钝感力”的人,一般都性格坚韧,皮实耐操。
“敏感型”的人,共情能力强(俗称高情商),责任感强(俗称老好人),自我价值感的判断来自外界的评价。他们对世界有异于常人的洞察力,但也比较脆弱。(俗称“玻璃心”)
还有一类人,他们有时敏感多疑,有时木讷迟钝,你很难把他们分类,这类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复合型人格”。
无论是哪种类型,你需要记住一点:性格底色是天生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厂设置。
它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而是特点。
(3)性格特质是把双刃剑
性格没有优劣,但性格是一把双刃剑。
屈原、王国维、朱湘滔水,顾城、三毛上吊,海子卧轨,海明威、梵高、张纯如吞枪,茨威格、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服毒,三岛由纪夫切腹,太宰治五次自杀.......这些现象绝对不是偶然,他们因为自己“敏感”的性格特质,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因为经年累月的“敏感”,造成的内心极度脆弱和拧巴,最终无力承受选择自毁。
弦崩得太紧,就弹不出曲调了,只能断掉。
《士兵突击》的许三多,是“钝感力”的代表:心无旁骛,不在乎外界的评价,眼里只有自己的目标,最终也能有所成就。但“钝感力”也会让人变成一个木讷无趣的人,失去很多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快乐。
乔布斯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格:在工作中极度“敏感”,才有了苹果这样伟大的作品;在生活中极度“钝感”,完全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极难相处。后来他得了癌症,本来有机会治愈,但他完全不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一意孤行,过早地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敏感”的人,有倍增的快乐和痛苦;“钝感”的人,性格坚韧但活得粗糙无趣。“复合型”的人,容易成功但极度偏执。
任何性格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是祝福,也是诅咒。
有钝感力不一定成为赢家,敏感型人格不一定成为输家,——人生成败不是方法的结果,而是代价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想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而不是因为某种性格。
不要邯郸学步,不要东施效颦。
(4)性格决定命运吗?
性格决定命运吗?不能!是性格和事业(工作)的匹配度决定了人的命运(成就)。
性格特质,是我们每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好比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可以不断升级,但不可能互相兼容所有的APP。
你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你得有所取舍。
敏感的人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钝感的人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专注力,他们都有可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敏感的人脆弱,钝感的人粗糙,他们都有可能活得一团糟。
一个人,无论学历多高,岁数多大,要对一个道理有深刻的理解,一定是靠参与,而不是靠听和想。做过事的人才知道做事的无奈和取舍,很多的不可言说与不可测。没做过事的人才会给你讲大道理,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天才,只是他自己和他妈不知道而已。因为没有被发掘出来,也就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反而认为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晰;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所以,与其纠结"敏感"还是"钝感",不如去寻找与自己性格特质更匹配的事业。
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所谓"使命",就是此生如何使用自己这条命啊。
一家之言,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