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奇缘在现代》第11章 白首·执子之手共余生——星屑里的诗行

时值深秋,砚之的指尖第三次抚过画架扶手的凹陷处——那是宝玉握了三十年的弧度,此刻仍留着体温的余韵,像块被岁月摩挲透亮的老玉,纹路里嵌着未说尽的"我爱你"。砚之隔窗望着窗外的秋黄叶落……喃喃念出一首诗:

《银杏辞》

银杏撕开季节的信封时

你正把最后一片金箔

别在我发间。风的指纹

抚过你掌心的冰裂纹

而我始终没说出

那句被秋阳晒得透明的话

如今落叶碎成星群

每一片都刻着你的名字

像你当年临摹我的掌纹

此刻它们正穿过我的指缝

像你最后一次牵我时

指尖漏下的,半粒心跳

我数着年轮里的雪

看体温如何在脉络中结晶

成为永不融化的琥珀

而你留在世上的光

正被暮色一寸寸回收

只余下我,在叶柄断裂处

接住整个秋天的失重

风又翻动那叠旧信

未寄出的半句

卡在喉咙里,长成

树根下新的疼

像银杏年年都要

重复一次的

关于坠落的

绝句


空画屏亮起时,未保存的木芙蓉草稿突然被月光镀了层银边,花瓣边缘的漩涡里,她看见二十岁的自己,正踩着雨后水洼撞进书画社,惊飞他笔下将落的墨点。

头三年的日影是被拉长的工笔画。砚之学会用语音指令在数位板上种星子,每个月圆夜,她都要往"勿忘我蓝"里撒些银粉——那是宝玉生前调不出的颜色,如今却在她的诗句里碎成银河。前庭湘妃竹新抽的竹节间,嵌着三支削成竹哨的旧笔:狼毫的那支藏着撒哈拉的沙粒,羊毫的浸过洱海的月光,兼毫的裹着岳麓山雨雾。每当风穿过竹哨,砚之便能听见他在不同时空的轻笑,混着格桑花海的呼吸。

"墨墨"总在申时跃上画架,尾巴扫过调色盘时,黄的藤黄、赭的赭石便在宣纸上洇成不规则的圆。砚之会用红珊瑚笔蘸钛白给圆圈点眼,笑称"墨墨又画了群追月亮的鱼"。这猫儿总爱用爪子拨弄她鬓边银线,镜中相顾时,茶晶般的瞳孔里映着两个重叠的身影:一个在给另一个别格桑花,背景是二十八年前青海湖畔的蓝,蓝得能滴出眼泪。

每月家庭日的喧闹里,小棠的3D打印机总在复刻爷爷的速写。当《海边写诗的姑娘》在光敏树脂里成型时,砚之会往底座缝隙塞片银杏叶,说"这是时间的书签"。她教孩子们把鸟鸣折成逗号,将落叶叠成顿号,"瞧这叶脉的褶皱,是风写给大地的情诗"。某个黄昏,重孙捏着陶土问"永恒是什么形状",砚之将他的小手按在自己掌心老茧上:"是你爷爷握笔的弧度,是我们一起数过的银河刻度。"

整理遗作时,《雪山小狐狸》的手稿间滑落三十年前的电影票根,背面是他仓促的速写:穿墨绿毛衣的女子抱着笔记本,发梢沾着雨珠。砚之将票根与格桑花一同封进树脂,吊坠晃荡时,能听见50年前某个梅雨季的雷声——那时她刚撞翻他的墨水瓶,他却笑着说"这滩墨痕像不像鹊桥"。

这一年冬至,木芙蓉的枯枝托着初雪,像支蘸满白颜料的笔。砚之在天文望远镜前呵出的雾气里,用食指画了两个交叠的小人——瑞士齿轮火车的窗玻璃上,他们曾这样约定"下一站去北极"。此刻雪光漫进庭院,她膝头的诗稿突然泛起微光,未写完的隐喻里,极光正从纸页间流出来,在砚之眼角的皱纹里织就银河。

菱花镜前常摆着格桑花干花束,砚之簪花时会对着镜子眨眨眼:"宝玉你看,咱们的花田开到第九万朵了。"画架上的木芙蓉终于被她补全,金粉点的花蕊里,藏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小字:"每片花瓣都是你说过的'真美'。"孙辈们发现,奶奶的诗里不再有"孤独"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星群""共振""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