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背诵数学定理、法则,背诵单词、短语,学生拼命背诵,在当时能很流利地背出来,但却不会运用,知识在头脑里成了死的“行装”。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怎样把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我陷入了沉思。
小A同学是一位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她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听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再晚也要完成。每个周末,妈妈还给她报了数学、英语补习班,她整天沉浸在无边无际的学习中,像山一样的作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按照常理,像她这样认真学习的样子,成绩肯定不会差,但偏偏相反,她的成绩总是在及格线左右,上也上不了,她为此很苦恼,妈妈也急得不行,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还是来听一听小A同学的心声吧!
我生活在一个工薪家庭,父母都是上班簇,他们对我的期望值太高,总想让我出人头地,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每天我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我每天晚上都睡不饱,每个周末,看到同伴们开心地玩,开心地笑,我趴在窗前,真是好羡慕啊!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很讨厌现在的自己,为什么我要活在父母的牢笼之下呢?我多么渴望能有自己的自由啊!每次我跟妈妈提出,可不可以出去玩一会儿,妈妈就会严厉地说:“不行,你的作业都没有写完,不要总想着玩."妈妈哪里知道女儿的心啊!我整天沉浸在题海中,都快要崩溃了。
我们来看,小A同学面对的是一堆死知识,知识是被迫装进她头脑里去的,她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快乐,没有激情,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在第一套大纲中,她运用的是有意识记的方法,有意识记是枯燥无味的,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死记硬背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种不加理解的片面强化。所以它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使学生一天天地变迟钝,在这个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会使儿童的智力迟钝。小A同学就是死记硬背的受害者,她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却换来的是知识在她头脑里变成了一堆不会流通的”货物“。这种情况在现在许多学校是很普遍的,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思维。
苏老师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培养他懂得在观察时思考,在思考中得出抽象真理的结论,那他就把握住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小A同学完全是在题海中生活,她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她迫切需要不随意识记来缓解一下巨大的压力。每天为了完成繁重的作业,已付出了她全部的精力,她没有去深入地思考,导致知识要用的时候运用不起来。运用知识跟掌握知识之间隔着一道河,这就是思考!
没有第二套大纲的支撑,第一套大纲是不稳固的。老师只有点燃起学生学习的火花,让他们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自主学习探索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这样第二套大纲的智力背景就形成了,反过来学习第一套大纲的知识,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一旦理解了,学生就会觉得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深入思考,探求知识背后的规律,这样就进入了学习知识的良性循环,学生就会成就一个“大写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