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致力于培养孩子学会”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进而提高孩子们的社会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减少孩子们的问题行为。
作者对全国数千名孩子仔细评估之后发现,思考方式指导我们的行为,而具有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更少出现行为问题。
一、什么是ICPS?
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考技巧是可以培养的,方法就是ICPS(I Can Problem Solving)。
ICPS(I Can Problem Solving)是一种对话方式,在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思考方式,对话全部内容如下:
1、明确问题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3、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4、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这个方法会帮助你的孩子养成多个受益终身的思考方式:
1、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2、有一个完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
3、认识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
4、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5、遇事先想后做
6、考虑因果关系,从而能判断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二、培养ICPS的四个步骤?
1、学习基础关键词的含义
六对基础字词: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
清楚知道这些字词的含义是学习ICPS的第一步。
作者认为有些学龄前儿童是不清楚“不同”“之后”这些词义的,那当你和他说“晚饭之后再吃冰激凌”的时候,他不理解也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他收到的信息就只是妈妈不让我吃,可能就会使出哭闹等行为。
这些词都有‘事情是可以有选择余地可迂回’的意思,孩子真正懂这些词的意思了,就会方便引领他接受其他选择而不是只会抱怨或强求。
让孩子充分理解这些基础字词的词义,让孩子能听懂你们的谈话,否则孩子无从学会如何思考。
2、学习感觉词汇
这是学会ICPS的第二步,帮助孩子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解了别人的感受,才能理解别人的行为,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找到不同解决办法
这是学习ICPS的第三步,帮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不只有一种办法,如果我的第一种办法不管用,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而不是马上放弃或者哭闹。
孩子一旦养成了“有不止一种方法”的思考方式,孩子会不再那么容易抱怨和强求他会主动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来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4、学会考虑后果
这是ICPS的的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这一步帮助孩子明白,如果采用了某个办法,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会要先考虑后果再行动。
三、ICPS的实操案例及解析
来源于书中案例
家长:特里,谁打你了?
孩子:纳塔利。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她为什么打你?
(家长想知道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孩子:她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她无缘无故地打你?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她的。
家长:为什么呢?
孩子:她不让我看她的书。
家长:当你打纳塔利的时候,她会有什么感觉?
(家长引导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她为什么不让你看她的书吗?
(家长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呢?
孩子:我可以问她。
家长:那你去问她吧,就看她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她说我从来不让她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不让你看她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已做什么或说什么,她才会让你看她的书吗?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她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的后果。)
孩子:她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她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使她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
(家长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当这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先动手打人时,她没有提建议或者从打人的正反两方面来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继续用“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鼓励孩子考虑纳塔利的感受和最初的问题(想要书)。然后,她帮助孩子思考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考虑这些办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最后,是孩子而不是家长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四、写在后面
这是一本实操书,如果不去使用书中所说的办法并用游戏的方式教会孩子ICPS的思考方式,那就失去了看这本书的意义。第一次详细总结一本书的内容并分享出来,核心观点总结的很全面,由于篇幅问题没有详细列出每一步的游戏实例,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可能还是不知具体如何操作。具体游戏可以看书,或者等我,我还会再补发一个游戏实操篇供你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