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战者」,一共有三个议题:①什么样的人是「善战者」;②为什么他能成为善战者;③如何像他一样使自己成为善战者。
华杉老师讲道:“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于作战的人能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又不会错过敌人出现败象的时机,一旦敌人自己作死,(马上出手帮他)就顺势帮他一把。所以善于作战的军队先已经胜了,在胜券在握的时候,才寻找代价最小的作战时间窗口。而不善于作战的军队,冲上去就打,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窗口。这两者的差距是多大啊。胜利是等待来的,不是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所以说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这句话很重要,因为真正的高手都没有名气,就是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首先这段解读从结论处可以看到,「善战者」是“无智名,无勇功”,也就是不出名的人。这跟我的认知里对“成功人士”或是「善战者」的认识完全不一样。我在这里看到,过去自己其实混淆了『善战者』和「名将」之间的区别。『名将』是出名的人,广为人知的将领,他们多是以「以少胜多」、『战胜不可能』的战役出名。
华杉老师讲道:“孙子专门说了:“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如果你打了一场漂亮战,全天下的人都说太漂亮了,那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非善之善者也。为什么?因为这是侥幸,重复不了第二回。你可能又要问了,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例历史上不是比比皆是吗?你所说的比比皆是,是把三千年一共发生的那几回全部集中到一块儿说了,显得比比皆是。”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理解了自己认识上的偏差产生的由来。
善战者之所以成为善战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自身的,也就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是关于敌人的,也就是『不失敌之败也』。
「善战者」首要的是在等待中积累自身实力,使自己成为「不可胜的」,这个时候在战争的局势里是『知胜』的状态。继续等待,不仅等的是敌人的失败,而且还是等最薄弱的环节出现,以“最小的代价”取胜。
所以,「善战者」呈现给他人的形象是:不出名的、轻松摆平事情,没多大功劳、从世俗层面看似很普通的人。
华杉老师讲道:“什么样的人能取胜呢?孙子总结叫:“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保法,就是修炼自己,滴水穿石,慢慢来。孙子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赢得很容易。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什么是名将呢?就是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叫一战成名。比如项羽、李广,都是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都是准备充分,按部就班,打的仗也不精彩,所以没有什么故事。”
「修道保法」这四个字给我很大的启发,『善战者』的功夫都下在了平日。战场就像舞台,是展示结果的地方,准备地充分,结果自然好。而且结果上的好还分为不同层次,赢得惊心动魄还是赢得很轻松,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