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几年,网上就会造一个制造焦虑的新词,从PUA、NPD、情绪价值、讨好型人格、回避依恋,到做题家思维、社会化。
“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医生、教师、律师是一生中必交的朋友——我们熟知的这几句就是社会化的体现。
人性趋利避害,对大众来说,判断事物是否对自己有用,就是简单直白的计量法则。
而社会化的弊端是,所谓经验,是种自以为是的知识诅咒和思维惯性。
去年,我和一个比我小10岁的姐妹出去玩,她提到因为领导的批评难过了一整天。
我说:“至于吗?”
说完我自己都很诧异,因为十年前我也曾因类似的事情失眠,而我正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的自己。
社会化是把双刃剑,好比画画很久的人无法模仿孩童画画,一旦掌握了某些知识或技能,就很难再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
必须摆脱学生思维,完成社会化,本质上默认学生不如社会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每个人的成就,都来自不同圈子下的游戏规则。
在公司你是高层,基层员工眼中的领导,这是公司的玩法,但在卖菜阿姨眼里只是个买家。
我是有一定绘画经验的作者,粉丝可能觉得我很厉害,这是美术圈的玩法,但在路人眼里只是个刷到的博主。
网红运营策划十分辛苦,在粉丝眼里如同偶像和idol,这是自媒体的玩法,但很多人误解她们只会化妆整容和傍大款。
相同的角色得到相反的评价,背后是不同群体间价值观的差异。
很多时候,我们的骄傲与崩溃都源于深陷于某种价值体系中,一旦执着于单一的自我认同,就会被其牢牢束缚。
相反,如果价值体系是多元的,就很难被某一种规则所评价、定义、绑架,甚至异化。
知晓了游戏规则,一切不必当真,万相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