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小组同济督导,一个来访者表示很焦虑,来做决策咨询,想搞清楚是离职还是不离职,离职了以后去哪里。
咨询师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让来访者自己明确了不离职,但是想要让当前的生活开心点。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帮助来访者梳理出了一种让生活开心的执行方案,然后咨询终于结束了。但做完咨询后,咨询师自己遇到了困惑,因为根据来访者的反馈来看,并没有的给予来访者太大的帮助。想搞明白怎么回事,就把这个案例拿出来督导。
在这里插播一条广告,生涯咨询是心理学咨询的分支,它即与心理咨询做了明确的内容区分,又依托于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技术,相辅相成。主要解决职场人或者将要进入职场的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混入狼群中的羊,当别的咨询师都在讨论如何解决这类来访者的问题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的穿上了来访者的外衣。
因为这个来访者跟去年7月份的自己非常相似。那个时候的我就属于极度不认可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相比,比一次伤心一次,然后再次肯定自己的判断,我果然是哪哪都不行,然后恶性循环。每天都想着逃避这个环境想离职,但是不知道自己离职后能去哪里,所以更加焦虑。
所以我在同济督导中给予这位咨询师的反馈就是,你只要听这位来访者说自己的事情其实就是帮助他解决很大问题,因为当他确认你是安全的没有攻击性不带评价的“树洞”的时候,他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倾诉欲望,去告诉你他的事情他的困惑他的焦虑。
当他说的时候心里其实一直都是有答案的,当然不可能贸然离职,如果下定决心离职早就走了,还在这里焦虑什么,只是挣扎在能力边缘想要获得领导的一句正向反馈罢了。要么改变自己的价值反馈系统从外界评价系统改成内部评价系统,要么就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去提升真正能力的短板。
但是这两种路子都不是咨询师能够帮助他解决的,只能让他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然后找到一个能力方向去提升,一旦他进入执行阶段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焦虑才会消失,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咨询师在短短的咨询时间里其实能做的不多,就是让他看到这些,然后挖掘背后的动力向好的方面出发就可以了。
当时的我选择了人生第一场生涯咨询,也敲开了认识了解自己的大门。咨询师andy老师给我做了这次咨询,在咨询的过程中认可了我的能力,甚至帮我总结了不少优点,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有优秀的一面。
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夸过我,没有人这么理性的分析我的能力,然后帮我分析了工作内容,一起做出了解决方案,把一些喜欢的工作自己做,不喜欢的工作试着招个副手分出去做,于是就愉快的结束了这次咨询。
其实那次咨询不在乎后面的解决方案,而是当时咨询师给我的赋能,把我从自卑的漩涡中拉了出来。看到了不同视角下的自己,当然后面又发生了一些事情, 让我认识到问题本质上就是能力不足加能量不足,缺乏自信。
后来大概是本能终于上线,觉察到要解决问题就是找个地方给自己赋能,所以我就混入了生涯规划的圈子,因为这个圈子的人都拥有高能量,都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随时主动的赋能。
大半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大概是充能充够了,我开始进入自我充能阶段。开始学习心理学,了解自己的同时疗愈自己,也明白了跟我同一类型人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最开始以为是完美主义期待和实际能力的不匹配造成的焦虑,今天突然发现并不是,原来追求优秀和完美只是表象,追求优秀完美的背后,其实是渴望收到亲人或者朋友的正向反馈,就是为了得到一句,你这方面很优秀,你太优秀了,你很棒。然后就会很开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就是这个咨询者的未来版本。为了得到这些评价可以一直努力一直努力,这也许就是我这些年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原动力。
有的时候人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但是又那么难,仿佛隔着洪荒宇宙。现在才明白,这是隔着两个世界观,隔着两代人思想的鸿沟。所以现在我又学会了一点,自己给自己正向反馈,主动向外界索要正向反馈,现在的我时不时的会感受下内心,焦虑没有了,心平气和真好。
我很感激心理学感激职业生涯咨询这个职业,它正在疗愈我的内在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失的一部分营养而中途停止生长。心理学补充了这些养分,让它开始带着喜悦快速成长,去追逐同龄人的脚步。不用困在原地看着别人走的越来越远的感觉真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