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刹车的学问》为例
名师工作室课例研讨第二天,今天的研讨课是在举行的,的“生本课堂”做的特别的好,所以在课前就将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上。不出所料今天的课例研讨学生成为了最闪亮的星,在课堂上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小组内互相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交流讨论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践行了“学会中心 学生出彩”的兰山新课堂教学理念。
四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的精彩,体现出不同教学风格和理念,通过课堂也能折射出执教教师的风格,其中对于老师执教《刹车的学问》一课,印象极其深刻,以此节为例进行心得汇报,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简单纯粹自成风格
第一次听老师的课是九年前,那时教研室组织听达标课活动,回忆当时听课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自己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不足,看课习惯于看表象,看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是否丰富,看教师对于教材之外的拓展的多与少,看课堂的热闹程度,但是那时候解老师的课设计很简单就是教材中的活动,但是目标达成度高、课堂的效率高。当时我就产生了困惑,苦于脸皮薄不好意思问,只能将它默默的记在心中,在接下里的教研活动中、优质课比赛时,不断的去寻找答案。当今天在观摩解老师的课时,顿悟她的课有带有“浓郁”的科学工作室的教学风格,同时她结合自己的学生又自己的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她自身的性格以及从教后团队学习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老师是一位老科学教师,性格比较佛系,虽然一直担任科学教研组长,但很少参加展示课公开课等活动,她一直在默默付出,做身边的科学教师绿叶。多年来他们教研组奉献了许多节“优质课、展示课、公开课”,也成就了许多的有名的科学教师。这就是她的性格,再联系到她的这节课堂,整节课让我们记住的是学生组内探究时的默契,质疑时的投入,汇报时的自信,这节课出彩的是学生,而她的适时进退、恰当的点拨、巧妙的提升、优秀的设计这么多的优点,依然作为了学生点缀。解老师的教学风格,科学课从简单的科学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充分的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实验,对于学生的探究发现老师愿意“等待”,当学生在探究时遇到了困惑,老师只是进行引导,如果解决不了教师就换个描述再引导,直到他们发现问题的真谛。这样的课堂是“慢”的,但是目标的达成度是高的,学生的记忆时间是长的,老师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换取学生自己的发现,课堂上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生活中的现象与书本的知识巧妙的融合,做到知行合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领导者”的重要性
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当我们用微格评课的方式,分析本节课课时,我们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决定了小组的探究效果。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小组长此时代替了老师的角色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在组织的分工和提醒下各司其职,交流讨论时,组长组织每位同学进行发言,提醒组员记好实验记录单。在小组合作中组长承担了老师的角色,组员们也信任组长,在此环节组长的作用已经超过老师,组员之间可以毫无保留的交流,不用有所顾忌。在回想整节课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上课大约4分钟后,老师让两个大组进行观察自行车的刹车,两组完成的都非常好,8个人围着自行车也没有乱,非常有秩序,两个大组采取的研究方法虽然不相同,但是他们用各自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时常会跑到自行车附近再次观察,其实学生的精彩表现与两个大组的“领导者”不无关系,两个组都出现了“核心组长”,虽然学生都有各自的想法,但是仍然听从组长的安排,科学实验中最担心“乱”的地方,却很有序。但是我们也得清醒的看到,如果小组长的领导能力不强,就会出现小组合而不作,交而不流的现象,小组合作的效率的高低与小组长的领导力由很大的关系。比如本节课四个小组中,有两位小组长最具有“领导性”,因此整堂课他们小组学习完成的要比其他两个小组要好一些,小组观察实验分工非常明确,组织交流讨论也俨然是一位“小老师”,而领导力稍弱一点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明显的要差一点,四个小组成员是随机划分的,能力基本相当,而课堂中当老师让学生由4小组转化成2大组进行观察自行车刹车并画出时,此时由于每个大组均有“领导者”的带领,所以参与学习的学生均能很好的完成观察,并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所以在小组合作时,对于组长的领导力(组织组员探究学习,发言交流等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生知识的厚积薄发与知识的关联
小学科学研究的是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可以建立一些联系,可能会猜测到原因,也可能知道其中的原理,知识的来源是课外书中看到的,是从家长或小伙伴里那里听到的,但是他们都没有亲自动手实验过,当你再次用质疑的语气问他们的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答案,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亲自动手实验过。
现在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在此环境下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和知识量也越来越多,他们懂得的也越来越多,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小博士”因为看书多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生活的小问题也总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从各班级的图书角,查看学生阅读的课后书时,我们会发现学生了解的科学知识均被赋予到故事里,以散落的方式存在,学生积累了很多,但是不能把他们连成线,总有厚积而不能薄发的遗憾,往往找不到“火山”喷发的那个薄弱的地壳,和有序的轨道。因此我们就想到可以将实验操作作为知识关联点,亲自动手既可以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肯定他们的答案固化已有生活的认知,也可以散落的知识串在一起。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指出在刹车里面还运用了杠杆的原理,师继续追问时学生就答不出来了,杠杆是六年级的知识,所以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的广,但不能进行有序的关联。当然教师也设计了问题尝试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关联,比如刹车中还用到了哪些科学原理,其实老师是想让学生将三年级时所学的摩擦力运用上,试想如果学生对于摩擦力真正的了解,这时知识点就可以有效的关联。
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交流
双减背景下学校需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但是还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抓住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让知识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