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汤:面筋稀饭鸡蛋汤
如果单看这个名字,你觉得它是几道菜?一道、两道、三道。其实就一道还是一道汤,我们这边叫稀饭,也是我从小喝到大的,只是我在外面这么多年自己很少去做,在家一般家里人都是要喝的,早上和晚上必备。
我们这个地方,稀饭主要是指小麦磨成面粉后做成的稀饭,而不是指大米汤什么的。为什么要特别说明一下呢?我北方上学时候,我们宿舍有南方的,她们说的稀饭就是大米汤;后来又在南方读书那两三年,大部分人说稀饭也是指大米汤。
在我们这边,稀饭做法有好几种,搅面方法不一样,做出来的稀饭就会不一样,给人的视觉、味觉和吃觉等也大不相同。其中最有劲道的就是能把小麦面粉和成面筋做成的稀饭:喝着最有润滑感、看着也最有质感、吃着大大小小的面筋团或丝也最有嚼感、扬着最好的汤也最有美感和成就感、不知不觉让人有食欲感(可能比平时会多吃一半也是常事)、下肚最有冲刷感。
这种带面筋的稀饭看着程序简单,其实关键步骤操作不好或者没耐心,可能就做不出来那种效果。
这种稀饭我最早知道是从我老爸那里知道的,因为他喜欢喝这种稀饭,他自己也会做,但是他不怎么喜欢做饭,只是哪一天空了或者自己想喝了才会做。但是我妈妈做饭一直到现在几乎都做不成这个样子,虽然老爸教过她很多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做好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我觉得一是因为老妈太有主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外一个是她没有严格按照那个步骤去做。
我做的次数也比较少,但是我第一次被在老爸手把手的教导和监督下做成功过,因此至今基本一次成功。这么多年没有做过,但是今天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成功。
大致步骤如下:
第一步,看人数烧开水。清水倒入锅中烧开,几个人就放多少量。
第二步,和面糊,也是这道汤里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能否最终有面筋在此一举。和面可以在烧开水之前也可以在准备烧开水时候,建议烧开水之前就准备,这个面需要时间越长越好,还需要放一会儿,前提是敲得有劲道(如何算有劲道,本段后面有具体标准,最后下锅有丝状漂浮物也代表有劲道。)。开水如果三四个人吃饭,15分钟左右就烧开了。具体怎么和面呢?首先拿出一个碗,不论什么碗;接着,根据人吃的饭量放入适量的小麦面粉;然后兑水同时筷子同步搅拌成团。为什么强调兑水和筷子搅拌同步?目的是起始阶段就要保证这个面糊是稠的,稠到可以和成面团;再者,看情况一直用筷子朝跟怀里相对的方向不断用腕力和臂力使劲翻滚面团,一直到面粉消失,面团成为光滑的有纹理的有粘性的面团,一筷子能挑起碗里所有面团不掉落、不拉长并且还特别对碗有粘性又费力气,最好效果是:倒入清水上面没有漂浮物,而是看到透明的、光滑的、柔柔的、劲道的大面团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样无论怎么被水猛冲以及用筷子翻滚(不是刻意撕开)都不会一盘散沙和坑坑洼洼。如此这般,表示和这稀饭面最关键的一步已经完成,可以松一口气了。如果很不幸,在这一步面和得比较稀了,还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往里面加面粉,但是可能会超过人吃的那个量,会做得比较稠。如果接着往锅里倒水的话,可能量就会太多导致浪费,所以最好一开始就把控好兑水的量。
第三步,按照需求撕面。这步听说那些大厨在做这类面筋稀饭时,会用手一块一块地撕并且不断地洗,俗称“洗面筋”。不过在家里边,人都比较少,一般都是用筷子撕。怎么撕呢?一只手拿一根筷子,一般是从中间开始向四面八方用力撕开。撕得大小如何呢?根据自己需求和家人喜好,如果你想要很多小面筋,你就尽可能把那个面撕得越小越好;如果你想要大点的面筋,那你就按自己的需求去撕就行了。到此为止,不是撕完就停止了,关键是要有更多时间把撕好的这个面筋稀饭面用水全部泡着,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面筋就会越来越有劲道、越来越有嚼劲。泡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如果你发现有那些纹理状的像海藻一样的面筋丝、团漂浮起来或者用筷子随便搅动发现浸泡后的面团成这个样子了,就说明已经面筋成型了、程度可以了。因此,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和的面才会成这样的面筋团或者面筋丝是根据你第二步的那个面的劲道度以及你浸泡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没有绝对的时间限制。
第四步,勺子划水下锅。开水沸腾时,一只手端着碗,一只手拿着勺子。用勺子划水,碗跟着勺子划水的方向倒面糊就行,直到面糊倒完为止。
第五步,成功的标志是:面筋不由自主地漂浮在最上面。一般第三步没问题的话,这一步肯定就是这个结果的。
第六步,打鸡蛋。如果你想喝鸡蛋面筋稀饭汤,那就根据个人打鸡蛋的办法,往里面敲一两个鸡蛋。如果想让鸡蛋穗状地、大面积地漂浮在上面,打完之后要把鸡蛋不断地敲碎,或者下锅之前先用筷子敲打均匀,不然会是一个体。
今日启发:
最大的启发还是做稀饭跟学习和教学设计其实是一样的,开始之前就要有目标、有流程意识,每一步都要有目标和评价标准,有意识以目标为开始、评价标准、结束,一次次不断向目标靠近、对接标准、调整策略;
关键环节一定要做好,不然后面就会很被动;
做饭都是一个一个步骤,修炼人的耐心;
心中有流程,做事不慌;
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我其实觉得这个很大一部分靠努力和方法,有的时候也靠运气;
再次感叹,我的父亲一辈子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因为是实践家所以干什么都很自信。这一点是我一直到现在都缺乏和应该学习的;
做成过的事情,无论多久都会有印记的,总比没经历过上手快,所以很多事情不要急于当下,要相信积累的力量、潜意识的力量和时间的力量;
很多事情做着做着就有经验了,不会可以先模仿,模仿着就有自己的想法了、自信了、创新了;
……
20210706周二晚上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