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做个生态瓶》,作为科学老师,我非常欣喜,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太贴近学生的生活了。想想,课堂教学能与生活无缝衔接,能让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获取经验、获得情感,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
为了准备好上课用的素材,我提前开始行动。从校长那里借来了她的一个生态瓶,这个生态瓶经过一个寒假,因没有细心照料,瓶中的生物全部死亡,这正好是极佳的一个教育实例,既有可视性,又有可分析性。
有了生态瓶,为了让它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需要给里面补充一些植物之类的东西。依据生态瓶的大小,兼顾美观的原则,生态瓶中要种植进去的植株不能超过15厘米,最好是小灌木而非草本植物。如果要更丰富一些,生态瓶中的土壤表面再能覆盖一些苔藓之类的就更好了。我依稀记得去年在学校操场东北角的草丛里曾发现过一大片葫芦藓,如果把它们放进去,那是相当美观的。想一想,不高的小灌木下,一丛丛顶着水滴形脑袋的葫芦藓或绿或黄,点缀着生态瓶,与高处的绿植相映成趣,多好啊!
一大早,我就直奔学校操场东北角,当距离我的目的地还有20米时,我停下了脚步。因为我失望的发现,曾经那一片长有各类野草的地面,已经变成了灰色的透水混凝土地面,干干净净,寸草不生!
我没有灰心,继续在校园中进行地毯式搜索,一路上,既寻找苔藓,又寻找可以作为绿植的小灌木。我期待能在一路行进的过程中找到我需要的素材。
带着希望一路搜索……
操场,没有!
教学楼以北的绿化带,没有!
学校西边遇见果园子,没有!
学校前院所有的花园、绿化带,没有!
百草园,没有!
就连寄希望满满的农耕园,也只找到了一些生长的不太好的葫芦藓!
没有?没有!整整一个校园,我找不到上课需要的植物素材!关键问题是,这些植物素材不是什么高端的、稀有的品种,就连最基本的替代品,都找不到!
校园里没有绿植吗?有呀!都是经过园林设计师的手笔,规划设计、规划实施的,整体看起来植株的品种很多,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灌木修剪得整整齐齐富有造型,所有裸露的土地上都覆盖着一种标准化的绿草,一派园林该有的特色。可是,我找不到我需要的植物素材,找不到被我们称之为“野草”的非园林派绿植!猛然间,想起了很多专家的话:我们中国很多实验课,不是学生在做实验,而是教师在讲如何做实验;猛然间,我想起了自己小学的生活:那时候的《自然》课,老师是会把我们这些叽叽喳喳的孩子带到学校各个角落去现场观察、现场动手操作的;猛然间,我想起了自己中师时上的社会实践课:我们的那位其貌不扬的男老师,带着我们一班51人,走出校门,穿街走巷,进入一个植物基地,在基地里面教会在我们辨识各类花草,了解花草的习性,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对花草特别关注;猛然间,我想起了观过的一些科学课:凡是本应该带学生实地观察的一些活动,都被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看似完成了教学某一个环节的设计,深入分析,实地观察与看视频学生获得的各种感受能相提并论吗?
当现代化高速发展过程中某些包裹着“文明”“高雅”“品位”的代称被植入我们头脑中、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无形之中,我们边缘化了很多很多“很土”的东西!而往往这些很土的东西,却是“知行合一”中“行”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