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禹熔铸九鼎、孔子韦编三绝至蒙恬造笔、蔡伦造纸、毕昇胶泥刻字;从神鬼异说染旧作新、琵琶筝枞雅音传世到雪泥鸿迹墨印流芳、牡丹亭内一曲惊梦,随着时代的更迭迁变,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愈发多样,诗文、书帛、古物、乐技、唱词……唯有一点矢志不变,那便是作为传承人的包容、接续、吐故纳新。
掬水邀月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的一生命途多舛,颠沛辗转,古诗词挽救了她,她便为“留下这一点海上的遗音”而终生茕茕奔波,不顾此身已老,只愿诗心传世。她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注于古典诗词的传承感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孕育新生。
1950年,叶嘉莹因一连串的不幸遭际,一度陷入悲观孤绝。就在此时,杜甫的怀乡忧国、李商隐的孤寂诗心、王国维的哲人悲悯,走入了她的人生,与她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感发于古今诗人所传递的思想力量,她将悲苦暂时抛掷,于讲坛上神采飞扬,令无数海内外的学生倾倒于古诗词独特的魅力之中。
20世纪80年代,叶嘉莹更加明确了传承继起古典诗歌的责任。她曾在一次讲学后,写下了《西北纪行诗十五首》,其中有一首说:“平生万里孤行久,种蕙滋兰愿岂违。”步入晚年的她,最大的心愿便是“种蕙滋兰”,生命如此短暂,她只盼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祖国多培养一些传承古典诗词、古典文化的人才。
“我们的文化是久远的,我个人是短暂的。”叶嘉莹始终相信,古诗文如莲,只要莲心不死,便有发芽绽花的一刻。她钟爱龙榆生写给学生的一首《浣溪沙》:“文字因缘逾骨肉,匡扶志业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古典诗词传递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思想传递,更是其品格修养,志意怀抱与人生境界的完美融合。
无源之水会干涸,无本之木会枯萎,无线的风筝也终究会从天空坠落。而梦想就如同水之源、木之本,滋养着我们的心,又如同风筝的线,始终牵引着我们不失方向地高飞。叶嘉莹曾经历去国怀乡之悲和意外丧女之痛,而在种种磨难之中,她始终与诗词相伴,对诗词的热爱支撑她走过了一段又一段难熬的时光。
鸿鹄之志
她曾说:“诗歌的最大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她的心始终寄托在诗的国度,因此无论人生际遇如何变迁,她始终能温柔而坚定地活着。就像三毛所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没有梦想就好似漂泊在荒野,但当心被梦想填满,我们的人生便处处是繁花。
文化的传承,仰赖于自发的坚守,亦仰赖于我们对永恒绚烂的生命主张的追求,对民族、对文明、对自我的凝望与审视。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这一程山拦水阻,但只愿矢志不忘。
北岛曾有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干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当今社会,“脱发少年”“佛系青年”浪潮迭起令人感叹,奔走干仆仆世界是否致使吞噬了曾经的少年狂,曾经让你引以为傲的梦想是否被现实消磨的无迹可寻,你不愿流俗却又苦无出路,感到迷茫像荆棘一般遍布全身。
伟人之志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我们总说,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心底里的声音来源于我们最真实的想法,冲破一切束缚和桎梏为了心中的梦想。
可总有人绝处逢生。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做武器,为唤醒国人意志,写下了:干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梦想是一团火,燃烧着怒放的生命,它帮助每一个平凡的人,不畏前方模糊不清,不顾道路荆棘满地。跨越出生、环境、基因的局限,鞭策着你前行。
或许,你知道吴敏霞吗?中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奥运“五金”冠军。她将对跳水的热爱化成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了克服自身胯突出的弱点,不停地练习,伤痕都已成为家常便饭。才有了如今扶摇直上的成就。
不怕你有鸿鹄之志,只怕你碌碌无为又不思进取,却安慰着自己平凡可贵。风起干青萍之末浪成干微澜之间。风浪的来源都是我们自身,一旦有了想放弃梦想的念头,就会疯狂滋长,吞噬了整个心脏,继而慢慢说服自己:喂,我真的不行啊。
不负韶华
融进银河,就安谧地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这样,才算得上善待生命,不负韶华。我们都还年轻,可以去做许多想做的事情,去追逐许多属于青春的风,这路上会跌倒,会失败,但通向成功的路上怎能没有风雨相伴。
00后的我们即将接过时代的火炬,我们不能丢脸,更不能丢脸!愿正值青年的我们只是向上走,摆脱冷气,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有一份热,便发一分光。就像每一颗长星用自己专属的光,照亮夜空。
辛夷坞说:“青春是一个美丽而昂首的梦。”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及:“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
志远行近,来日方长。鸿鹄志,敬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