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已经严重到成为一种病症,需重新思考我们自身的焦虑反应,对自身的焦虑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
“认知行为疗法”是对焦虑症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不断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如果我们能改变反射条件,那就有可能改变人的认知。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巴甫洛夫的狗”这个实验,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狗在进食前总会分泌大量唾液,这是它期待进食的信号。
后来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喂食前,都会摇一下铃,如此一段时间后,狗只要一听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即使后续并不给它喂食,这说明狗的脑海里已经在铃声和进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很多焦虑反应背后其实也是这个原理,比如我们一旦把高处和坠落建立紧密关系,那之后每一次站到高处,我们都会想到坠落,进而感到巨大的焦虑与恐惧。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和训练,把高处和坠落之间的联系松开一点,那我们会不会就能克服恐高呢,“认知行为疗法”其实便基于此展开。
三个步骤:
“心理教育”;
“认知重构”;
“直面焦虑”。
第一步是心理教育,也就是了解我们焦虑的成因和风险,分析出来究竟是什么东西触发了我们的焦虑,我们焦虑反应是否正常,不正常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们通过这个过程将我们的焦虑从身体里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客观的对象,对其进行画像和评估。
第二步是“认知重构”,既然焦虑来源于我们对所处情境错误的认知和评估,那我们就要尝试改变这种认知和评估。
第一个是“去灾难化”,也就是试着去想最糟糕能发生什么呢,如果到最糟糕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往往当你试着去想最糟糕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眼前的情况实际还没那么糟糕。
第二个策略是“距离化”,也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想一想别人处在自己这个情境下会是什么样子,比如你觉得你说话语无伦次,其他人一定会觉得你很愚蠢,那你就试着想一想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说话语无伦次,你会觉得他很愚蠢吗?
你会嘲笑他吗?
如果你不会的话,那又为何要担心别人会嘲笑你呢?
第三个策略是“去责任化”,也就是要知道你无法预知所有情况,总有你无法掌控的地方,所以状况发生的时候,你不总是责任人。
通过这3个策略来适当调整我们的认知,让原本过分偏斜的认知稍微摆正一点,从而缓解过度的焦虑。
第三个步骤是“直面焦虑”,也叫“暴露疗法”。
大多数有过焦虑体验的人,都不会任由焦虑持续下去,我们会有一套自己的安全机制。
比如恐高的人之后就避免自己去高处了,社恐的人就避免去社交场合;
或者当他身处社交场合的时候,他会喝大量的水或大量地进食,通过这种刺激身体的方式来分散自己的焦虑。
但这些措施终究只是一时的,我们不能因为焦虑就不断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也不能任由自己伤害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鼓起勇气直面焦虑,害怕高处就站上高处试试,害怕社交就挤入人群试试,看一看这焦虑到底会有多大,而我们自己又到底能坚持多久。
过往的研究显示,在“暴露疗法”中,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焦虑自行消退的感受,而只有体验焦虑的自行消退,我们才能真正矫正我们对焦虑的认知机制,并改变我们往后对此的反应。
但要想“暴露疗法”有效必须满足3个条件:
第一是必须停止一切回避行为和安全行为;
第二是必须真正感受到焦虑消退,即使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有时候你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只感到焦虑的加剧,而没有焦虑消退的感觉,这时候我们要坚持住,等待那个焦虑消退的时刻;
第三是必须接受多次暴露,可能在同一天内,也可能是在连续的几天中,在这样的重复中不断巩固对焦虑的感受和认知,并让这种认知最终占据支配地位。
当然“暴露疗法”有其风险,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比如要经过治疗师的评估,或有治疗师的全程陪伴,要竭力避免过程中对患者的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