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初二做个“胡同串子”(中):张自忠路附近旧址&故居、白魁老号垫巴点儿

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从府学胡同西口儿出来左转就上了交道口南大街,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处旧址,再次庆幸临时决定选择了走这边。

交道口南大街136号,挂了三块牌子,从左至右分别是: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妇产医院、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正值假期,关着门进不去,工作日的话应该能进去看看建筑。
大门北侧外墙上有文保碑,市级文保的四合院,
但是这块儿介绍牌却是在府学胡同36号北京市文物局的外墙上。

        府学胡同36号、交道口南大街136号位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该院坐南朝北,分为东、西两部分。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建筑。

        东部宅院(今府学胡同36号)分为东、中、西三路院落。中、西两路均为四进院落,东路为花园部分,现存三进院落。据《天咫偶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两书记载,该院是光绪朝兵部尚书志和宅第。志和属满洲费莫氏,从康熙朝到光绪朝共出了六名大学士。志和曾任同治朝礼部侍郎,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内务府大臣,光绪朝理藩院尚书等职,光绪七年(1881)任兵部尚书,光绪九年(1883)被革职,不久去世。据朱家溍回忆,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鸿章之孙,袭肃毅侯授散秩大臣李国杰,买此宅奉母居住。民国十三年(1924)起,曾为清同治遗妃敬懿、荣惠二位太妃所居,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去世。

        西部宅院(今交道口大街136号)为一组独立的院落。原宅门三间,位于麒麟碑胡同,大门封闭后,于宅院西南隅辟门,临交道口南大街,即现北京市东四妇产医院大门。宅院原有四进院落,今仅存三进院。民国八年(1919)为海军总长刘冠雄的官邸,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十五年(1926)为燕京神学院所用,民国二十年(1931)后作为助产学校、产院。

东城区登记文物,原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旧址。

        国立第一助产学校于1929年11月建于北平,临时校址在灯市口71号,于1929年11月6日正式开课。当时学校定名为教育部、卫生部合组助产教育委员会附设第一助产学校,后又改为国立第一助产学校。由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聘任妇产科专家杨崇瑞博士为校长,主持校务。在建校的同时附设了一所产院,作为学生实习场所。

        因原灯市口71号的校址不够用,于是购买了交道口南大街84号一个王府宅地的全部房屋和麒麟碑胡同6号房,另在麒麟碑胡同兴建一栋三层楼房。1931年7月将灯市口的学校及产院一部迁往交南大街,是为北院。灯市口校址称为南院,附设助产士训练班在此上课。其后,为便于行政和教学管理,将南院移并北院。

        随着学校学生逐年增加,就诊住院的孕妇、产妇日渐增多,北院房屋也不敷使用,遂于1934年10月购置南兵马司房屋一所,辟为第二院,作为图书馆、礼堂、学生宿舍、饭厅、自修教室及学生疗养室等。将第一院的学生宿舍与图书馆改为病室,产床由原有的50张增加到75张。

        学校初成立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规定学制二年,本科学生相当高中毕业。1935年又改为三年制,实际上是大专性质的学校。学校还设有助产士研究班和训练班、护士助产训练班等,作为学校的特科。此外,另设助产士师资训练班,以培养助产学校的师资。

        第一助产学校初创时期,就得到协和医院的帮助。协和医院的林巧稚、朱章赓、诸福棠、严镜清等多人担任或兼任本校讲师。助产学校每届毕业生及各项训练班学员都须去协和医院有关各科实习1至3个月。

        第一助产学校从1929年11月到1952年学校撤销,共23年的历史。23年中培养本科毕业生及助产士训练班、护士助产特科班、助产士研究班、助产士师资训练班毕业生500余人。

“牺牲精神,造福人群”是杨崇瑞校长拟定的校训,这八个字刻在一块高约一米的碑石上,嵌在校内一座三层楼房的墙脚。如果进到里面感觉应该能去找一找。
大门南侧墙上是石刻的“东城区妇幼保健院院史”,左侧那个人像就是校长杨崇瑞——

        杨崇瑞(1891-1983),中国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创办起以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事业,是第一位把现代科学的妇幼卫生知识从城市大医院送到农村,第一位提倡新法接生,是全世界率先培训接生婆的人。

        在妇产科领域,林巧稚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杨崇瑞知道的应该就比较少了,至少在此之前我是不知道的。其实杨崇瑞最早也是在协和妇产科工作的,林巧稚比杨崇瑞要小一些,毕业之后就是在杨崇瑞那里实习。如果杨崇瑞一直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工作感觉成就也不会小,但她在国外进修期间参观了加拿大的公共卫生科和妇产科,看到了国内巨大的差距,回国之后就转到了公共卫生科,从事妇幼卫生工作。两个伟大的女性,都是终身未婚未育、死后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了国家。

过了东城妇幼保健院继续往南就到了白魁老号饭庄的外卖窗口,
在这儿买了俩蛤蟆吐蜜和俩螺丝转儿,都挺好吃的。蛤蟆吐蜜皮儿薄馅儿大,皮儿不硬,馅儿不干也不齁儿甜。螺丝转儿的“丝儿”根根分明,外层很脆,没有大坨没分好层儿的死面,也完全不会艮,咸淡口儿也不错(略微再淡一点儿可能更好)。
交道口南大街158号,店开在交道口南大街和张自忠路交叉口的东北,门脸儿正对十字路口中心。

        这个门脸儿吧,花里胡哨、乱七八糟,看着可像前门那边儿给外地人逛的那些小胡同里的馆子,左边那个红灯笼旁边竟然还挂着铁锅炖的照片,这个……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吧,虽然它是个清真老字号,当年以烧羊肉闻名,与东来顺涮羊肉、烤肉季烤羊肉、月盛斋酱羊肉并称为北京羊肉四大家,但现在也就是个普通馆子,并且在菜品的水准上据说极其一般,小吃可能还行,至少我买的两种还不错。北京的餐饮老字号品牌(或者说经营时间相对较长的馆子)收归国营之后基本就是越来越差,之前看见有人吐槽“聚德华天”是收一个毁一个,好一点儿的也有但是贵,便宜亲民的那些跟以前那是没法儿比(贵的那些好点儿有限),不是自己家的买卖干好干坏都一样,大家都是打工的,哪儿还管什么传承。

        关于这家老店的历史,如果随便搜搜可能就跟着以讹传讹了,连店家自己公主号上的介绍都直接抄的度娘,并且前后矛盾,多搜一会儿,搜到曾经接手经营过此店的黑姓人写的文儿,感觉才算找到正根儿。

        白魁清真饭馆开业于清朝乾隆五年(1740),白魁是当时创始人的名字。据说白魁其人对食品和烹饪颇有研究,曾编过菜谱,并经常出入清廷内务府为御膳房的厨师们讲课。他在隆福寺东边开设店铺,是内务府认定有资格“供奉御膳”的馆子,烧羊肉以供应内务府和王公大臣府邸为主,剩下的才供应门市。

        白魁后来因为其他罪名被充军发往新疆,临行前将馆子出让给厨师景福经营。景家经营了四代,因管理不善干不下去,又于光绪26年(1900)转让给至亲黑泰和。黑家接手经营时,加上“东长顺”字号,招牌是“白魁东长顺”,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白魁,知道东长顺的人反而不多。

        民国后顾客阶层发生了变化,以服务于商民为主,其时东四一带经营五香烧羊肉的店铺有七家之多,黑家以能保持白魁烧羊肉的固有风味且有所提高,战胜了其他各家,并于民国初年扩充营业,在老店对面另设南号,成为北、南两店,北号楼下卖烧羊肉,楼上新辟雅座,南号楼下炮、烤羊肉,楼上是卖涮羊肉的散座,既满足了顾客的不同需要,又使羊肉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利用。从民国初年到国都南迁的10几年中是白魁生意最兴旺的时期。

        上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萧条,百业不振,外加黑泰和年老精力不济,遂将店面出租给外甥马姓经营,收取铺底钱。马姓经营了十年,1942年由黑泰和的儿子收回自营,恢复老店特色,直到解放后1957年被错划为右PAI离开。

        以上这段介绍是从《北京记忆丨白魁老号与它的五香烧羊肉》这篇文儿里精简了一下提取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216/02/17132703_802097580.shtml),文中还有挺多内容,感兴趣的自己看吧。黑家虽然接手经营白魁,但实际上掌握烧羊肉技术、在店内制作烧羊肉的厨师还是景姓后人,所以后来恢复经营也是找了景家后人和徒弟回来。

本来想进店简单吃点儿东西,但推门儿一看人还挺多,我又出来了,在店门东侧的外卖窗口买了个炸鸡腿儿边走边吃,还不错,不油。
张自忠路23号,门口没有任何标识,但一看这个门它就不是普通地方,看地图能才会标示出这里是孙中山行馆。
这里以前曾经是开放过的,大概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吧,首都之窗网站上仍然能看到那时的开放时间和票价20元的信息,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开了,不光看不见任何牌子,连文保碑都没看到,而这里应该分别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的两块文保碑。

        此处原为明思宗崇祯皇帝宠幸的田贵妃之父左都督田弘遇的住宅。清康熙年间,成为靖逆侯张勇的府第,名“天春园”。清道光末年,竹溪以万金买下天春园,修葺之后改名“增旧园”。清末民初,院落随着主人的衰败被逐步分割出售。民国十一年(1922)顾维钧任外交总长,买下增旧园的东南部作寓所。民国十三年(1924)北京政变,顾离京,此宅闲置。

        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扶病进京,共商国事。段祺瑞执政府将此院作为孙中山在北京的行馆。孙中山于12月31日抵京,受到两万多群众欢迎,随后入住北京饭店。民国十四年(1925)1月26日,孙中山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2月18日,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由夫人扶腕,在《孙中山国事遗嘱》、《孙中山致苏联遗书》上签字。3月12日上午9时25分病逝于此院。

        此院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有三进院落,宅院四周绕以回廊,东北部为花园,孙中山先生生前住在花园前的正房里。抗日战争胜利后,此院为民国政府交通部使用,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此处成为国家机关办公之所。1981年,在辛亥革命胜利70周年之际,此院落在重新修缮之后对外开放,供人凭吊。1984年5月24日,该院作为“孙中山逝世纪念地”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作为“孙中山行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悬挂孙中山遗像。右方镜框内是在此写就的《总理遗嘱》,左边镜框内为《致苏联遗书》。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样子陈列,连同套间北屋,几件家具也均按原来的地方放置,力求使后人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上面搜到的最后这段文字证实了这里确实曾经是开放过的。这个宅子已经写了不少,但是还没完,吴三桂和陈圆圆当年就是搁这宅子里认识的咱就一笔带过了,路名儿的事儿要再多叨叨几句。

        张自忠路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东端,长700余米,明代称“铁狮子胡同”,那时还是条死胡同儿,叫这个名儿就是因为田贵妃她爸田弘遇的这个宅子门口有俩铸铁狮子,据说这俩铁狮子是元代成宗年间铸造的,还据说这个宅子在明天启年间成了司礼监太监王体乾家,崇祯登基后清理阉党,转赐给了田贵妃她爸。1946年6月,冯玉祥提议:在北平市选三条道路或三个城门以纪念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将军;11月25日,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原南沟沿改称“佟麟阁路”,北沟沿改称“赵登禹路”,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1965年WG前改成“地安门东大街”,WG时期易名为“工农兵东大街”,1984年恢复原名。

继续往东走,前面蓝牌子那里左手边就是中剪子巷,里面有(上)篇中写到过的冰心故居。
这扇红门虽然什么标志都没有,但已经是和敬公主府的范围了,姑且叫它“西府门”吧,区别东边那个门。
这个门和下面一张的门一模一样,这两个黑色的门应该是日常走人、走车的。
张自忠路7号,和敬公主府。
北京市文保碑
两块介绍牌,一西一东,内容基本一样。但是关于院子却一个写了四进一个写了三进。看了其他一些介绍,四进院落应该是对的。
东府门上挂着“和敬公主府”的牌子

        很多年前和敬公主府里有个宾馆,叫“和敬府宾馆”,有客房也有餐厅,10年前我路过的时候想进去看看,但是被门口保安拦住了,硬生生告诉我不对外开放,而里面明明正在办一场婚宴。为啥记这么清楚呢,因为回手就在点评上给了个差评,还有好几个人点了赞,现在这条评论还能看到。

        和敬公主是乾隆和他的第一个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生的第三个孩子,在她之前,孝贤纯皇后生的一子一女均年幼夭折,所以乾隆对和敬公主倍加宠爱,视她为掌上明珠,从小到大为她一路“破例”——

        刚登基就赐封年仅5岁的女儿为“固伦和敬公主”,并为她选择了蒙古科尔沁王子色布腾巴勒珠尔为额驸,而通常,大清公主只有临出嫁时才会被赐封位号。色布腾巴勒珠尔9岁便被乾隆接入宫中抚养,伴皇子们侍读,一起长大,乾隆八年(1743)被赐封“辅国公”,为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辅国公。

        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和敬公主16岁,下嫁色布腾巴勒珠尔。乾隆不忍爱女远嫁,破例准其留驻京师,赐第建造公主府,规制同亲王府,于是,耗银29880余两、239间房屋的公主府就建在了当时的亲王、贝勒府隔壁,这是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邸。

        乾隆不仅在京给和敬公主建府邸,而且还给和敬公主1000两俸银的超高待遇。大清律例规定,只有远嫁蒙古的公主才可领取1000两俸银,留京公主只能领取400俸银。大清享受这种待遇的只有和敬公主一人。

        乾隆十三年(1748),孝贤纯皇后去世,乾隆将更多的眷顾与宠爱投注于和敬公主夫妇:公主生日送大礼;亲自给外孙取了超长的、含义美好的名字;给额驸加封,最终封到了最高爵位的“和硕亲王”。

        乾隆四十年(1775),色布腾巴勒珠尔在带兵征剿金川期间患病去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62岁的和敬公主去世,与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合葬于北京。后又在色布腾巴勒珠尔的领地为和敬公主建衣冠冢,衣冠冢位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区以北5公里处。

        2021年,在朝阳区东坝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前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位于东坝乡后街村的固伦和敬公主及额附园寝。园寝原建有碑楼、宫门、红墙、朝房、享殿等建筑,月台上曾建有四座宝顶,不过现在除了俩石狮子外地面建筑已经都没了,地下部分也在民国时期被盗的差不多了。

        色布腾巴勒珠尔死后,因袭爵世降一等,后代府主逐渐远低于“亲王”身份,遂将府门由五间改为三间,主要建筑上的脊兽由螭吻改为望兽;但府第规模、格局不变,它也是北京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蒙古王公府。1923年,因入不敷出,第七代府主达赉(音“赖”)以15万大洋将王府卖给奉系军阀头目张宗昌,自己搬到帽儿胡同6号居住。

这是2022年9月逛南锣鼓巷的“蜘蛛腿儿”时在帽儿胡同拍的。果然是没钱了啊,换房都没换朝南的房子(北京现在的门牌号命名规则是:坐北朝南的为单、坐南朝北的为双;号码自东向西排列)。

        公主府终于说完了,再往东紧挨着的是5号。

张自忠路5号,欧阳予倩故居。民宅,不对外开放。但,也许进也就进了,我没好意思。
东城区文保碑
介绍牌也是两块

        刚到北京时,欧阳予倩一家暂住在东华门南河沿翠明庄招待所,后来中央戏剧学院在筹建的过程中,置办了张自忠路5号(原铁狮子胡同3号)作为宿舍,1949年11月,欧阳予倩一家搬到这里居住,并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13年,直到1962年去世。

(网络图片)院中部为一幢西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砖石结构,四坡顶,水泥板瓦屋面,檐口有砖砌多层线角装饰。西面辟五个券窗,东、南两面居中一间辟有门,五级台阶。南面主入口有门廊一间,两坡顶,三角形门楣,四根爱奥尼式柱子支撑,东西两侧为瓶式的廊凳。
(网络图片)房东南角设有太阳房,八角攒尖式屋顶。这个院儿在解放前曾经是家叫时子和的私人诊所,被中戏买了之后欧阳予倩是住在院子东北部的区域,到现在这个院儿仍然属于中戏。
西向东拍的外墙,窗户好大。
继续往东走还有一个拱门儿,但感觉应该是段祺瑞执政府那个院子的侧门儿了。
张自忠路3号,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三块牌子,看后面吧。

        这地儿也不对外开放(哈哈哈,今儿这篇儿全是不对外开放的地儿),原来里面开有一家叫Arch的酒吧+咖啡馆儿,去里面消费有店员带着能进院儿,现在咖啡馆儿没了,进去就比较难了。咱是老实人,在门口问了保安能不能进,被告知不能进之后又问了下能不能在门里拍张照片,这倒是被允许了,于是才有了下面两张——

大门正对着的这个楼是陆军部,门口绿柱子后面挂着的牌子是人大民国史研究院。
图片里正走过来的人其实也是游客,我看见他们在拍照了。因为里面有人大的宿舍,所以,也许理直气壮的往里走也有一定几率不被拦下来?
拍了两张之后一回头,嘿,门楼顶上有只白猫,好像也在看我的样子,在拍这张的时候保安已经招呼我出去了,呵呵。
1984年,该建筑以“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名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更名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大门东侧墙上连着四块说明牌
“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纪念碑
大门东西各有一个石狮子,超级大,据说是3米高,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大的了。
马路对面还有个超大的影壁,据说大门、石狮子和这个影壁都是原来王府的旧物。

        这院子里的建筑是由英国留学的中国建筑师沈琪主持设计、由中国营造厂施工建造,用的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建完颐和园剩下的钱。实在是太好看了,所以必须得扒点儿图放上来(图源见水印哈)——

陆军部主楼南立面
钟楼
主楼转角
主楼北立面
主楼北立面东翼楼
主楼后院落(人大宿舍楼)
海军部主楼南立面。因为陆军部那边以前可以借喝咖啡进去,所以网上的照片就相对比较多,海军部这边不对外开放能搜到的照片就少些。
这是去年12月跟姑姑溜达的时候在东四北大街与东四十条交叉口东北角拍的,海军部最东侧的建筑。
介绍还是这么写稳妥点儿

        一开始以为是不对外开放的,搜了一个溜够之后发现是不对个人开放,团体通过预约还是可以参观的。具体信息见下:

        清陆军部旧址: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五9:00-11:30;14:00-17:00;暂只接受20人及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团体非盈利性质的预约参观,并需单位开具介绍信。清海军部旧址:接待参观时间为每周六9:00至16:00(法定节假日除外);以邀请预约式参观为主,每次不超过20人;参观范围仅限庭院部分。

      至此,(上)篇里面府学胡同东口儿介绍牌上第三句“铁狮段府故闻多”留下的那个“悬念”就算写完了。本来,初二那天规划过的路线里张自忠路上的点儿到这儿也算是结束了,随后我就去逛东四十条北边儿的胡同儿了。走了大半天,回家的时候准备坐地铁,坐地铁之前想找个地儿喝杯咖啡,结果咖啡没喝上(且慢人太多,推门进去又出来了;SIP咻咻没开门儿)意外发现了贝子奕谟府遗存,在东四北大街与东四十条交叉口东南角。

用玻璃围墙挡着的一座亭子
玻璃围墙上有一段简单的介绍,我补个全一点儿的吧——

        奕谟是嘉庆皇帝第五子惠瑞亲王绵愉的第六子,光绪十年(1884)晋封贝子。谟贝子府由东西两院组成,占地八亩有余。广亮大门,房屋93间。东院有一座精雕细作的垂花门,宽敞明亮。院内有遮阳避雨的抄手游廊,连接着殿堂和厢房。西院单檐四角攒尖凉亭与游廊相接。院内花坛中央有一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周围遍植各种花草。

        1928年以后,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曾入住贝子府,多次邀请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宅邸游园赏景,并在花园游廊前着装拍摄电影《黛玉葬花》片段。1940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多田部队强行占据贝子府,作为军人与家属宿舍。日伪统治末期,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金壁辉(川岛芳子)曾住于此,1945年以汉奸罪被处死。

        1952年至1967年,东四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教育局、东城区副食管理处及北京市第73中学,曾先后在贝子奕谟府办公、办学。1968年,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条小学迁址于此,1973年更名为九条小学。1990年,东院殿堂被拆除,改建为教学楼。2002年11月,为修建地铁五号线张自忠路站C口,将西院花园拆除。如今只有单檐攒尖四角凉亭一座,成为昔日谟贝子府仅有的建筑遗存。

        亭子呢据说是拆花园的时候被迁建到了现在这个位置,并且并不100%是原物,可能为了结实稳固做过一些改动吧。再说这个奕谟吧,感觉有点儿可怜,自己没孩子,把惠郡王奕詳的儿子载济过继给他,结果才俩月载济就死了。后来慈禧又把奕譞的儿子载涛过继给他,夫妇俩倍儿高兴,结果5年之后又被慈禧要回去重新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了,这回夫妇俩郁闷了,没多久就先后去世了。皇族不能没后,再后来就是把奉国将军载光的儿子溥均过继给他为嗣孙,改名溥佶,袭镇国公,谟贝子府就叫佶公府了。

(图源见水印)梅兰芳在谟贝子府花园拍摄的剧照
(网络图片)谟贝子府的府门开在东四九条,现在胡同里还遗存有一座八字照壁。
东四九条小学,这是开在东四十条上的门,学校正门应该在东四九条里(门牌号是东四九条67号)。该校前身是1944年建校的东四十一条国民小学,位于东四十一条21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体制的改革几次易名,1966年更名为东城区永培红小学。1968年8月迁址到东四九条67号,1973年经东城区教育局正式命名为东四九条小学至今。 

龙年初二做个“胡同串子”(上):文丞相祠-顺天府学-崇力修车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233评论 6 49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5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83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1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1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70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5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0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7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6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9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6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