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将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一书啃读完。掩卷深思,字字珠玑,句句良言。
陈教授在书封底页写到:
教师的工作是育人,育人首先要育己。“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师要把自己培养成才了,教育学生才有基础。观课议课主要定位于人的发展。我认为,教师有了积极性,并且经过专业上的发展,有了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就能想办法解决今后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应当扎根一线,具有课研意识,坚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个体教学行为,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追求更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与朱永新教授倡导教师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谋而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师若想带领学生领略更高阶的快乐——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幸福感。首先自己定要坚持不断学习、输入新知,为自己赋能,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身教比长篇大论的说理,更有说服力。
所以教师要习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学会倾听(不恃才傲物,不自欺欺人。既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又接受他人指出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与人为善,既成就别人,也帮助自己。不仅提升身为教师的幸福感,也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本书虽是细细啃读过,但若想和个体的教学实践相融合,还需要不断的回读、咀嚼、品味……
先将书中部分很喜欢的概念整理,以备不时的翻看:
“权变”:权衡变化,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更合适更恰当的方法,权衡调整,不要一根筋。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是不要妄自揣度眼见的课堂现象,分清现象和问题,不轻易做判断和评价;“毋必”是不绝对肯定或否定,要看到各教学要素之间关联的复杂性,以及其中因果关系的多种可能性;“毋固”是不固执,要看到发展变化,要看到教学的历时性和延续性;“毋我”是不要以自己和小团队的利益为依据,要学会向真理“投降”,尊重客观事实,服从教学真理。
“人因思而变”:
“理想课堂”:理想课堂要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不仅让学生“学得好”,还要让学生“过得好”。理想课堂要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改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价值澄清”
“以学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