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除了吃饱、穿暖、高官厚禄之外,还应该有比较高尚的和纯洁的祈求,我们不能总是扎在凡俗的生活里,一点一点地消磨生命力,也不能深陷在钱眼里,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和理想。所以美这件事,不是只跟艺术家有关,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且每个人此生都应该有那么一个瞬间,创造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每个生命都在时时刻刻地创造美,这就是价值。
那你说怎么创造呢?朱光潜先生提出了一点,叫“无所为而为”。大家说这个太理想化了,怎么那么像庄子,很不接地气。那我们的工作就得有为,就得有用。那让你一说,我们就都是俗人,可是人就是要吃饭,要工作,要想住大房子、开好车。
所以朱光潜先生首先就提醒大家,我们要分清楚工作和事业这两者的区别。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这叫天经地义。但如果你有一份事业,有一份你可以终生追求并为之付出的事业,就根本不用别人提醒你,你应该俗还是应该雅,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将利益的回报,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你喜欢这件事,你觉得好玩、有意思,你在中间能够获得快乐和愉悦,这是一个比金钱更高层面的满足。
那在有一些人那里,工作和事业能够高度地吻合,那这就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就能够把人生艺术化,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写《谈美》的最终目的,怎么样才能够把人生艺术化?
如果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就要从实用的世界跳开来,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赞同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
比如说当年有一个故事,说苏东坡跟佛印两个人喜欢打禅机,然后有一天,苏东坡就问佛印,说:“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很得意,然后苏东坡说:“佛印,那你猜猜看,我看你像什么?”佛印说:“像什么呢?”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坨粪。”然后佛印不说话,苏东坡就很得意,回去以后就跟苏小妹来显摆这个事,他说你看大家都说佛印智慧,他看我像佛,我看他像粪。那苏小妹就看着他,不慌不忙地讲,说:“你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在这里还拿苏东坡来举例子,他写过一首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就是说我宁愿少吃肉,但是我不能这个家里面住的周围的环境里面没有竹子。没有肉,可怕在哪里,无非就是瘦了,现代人觉得瘦了很美,但古人的审美跟我们不一样,觉得胖胖的才好。可是没有竹子呢?没有竹子就会让人俗气,他讲的就是环境反过来对人的影响。那竹子呢,它只是美的形象的一种,那一切美的事物其实都可以有让人不俗气的功能,所以你能说美没有用吗?
学会审美,重视美感,和实际的人生制造一些距离来保留美感,在欣赏美的时候,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享受这种极其自由的活动,这就是我们进入《谈美》的基础。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会发现,很多那些感动过我们、影响过我们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强烈的美感。
王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会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李白呢?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他依然是笑傲而去。所以只有拥有了美感,生命才会有创造力,有没有意识到在阅读《谈美》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常常会突然出冷汗,为什么呢?
其实是美字的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常态,就是这个自然本来就显露出来的形态。而第二种意义的美,其实是艺术美,就当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的时候,而觉得美,你就已经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山水里面去了,就已经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就像李白说的,就是我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在这个时候他就认为我看着这个山,山也在看着我,一片自然风景,就是李白的心境,这就是美不同的层次了。
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艺术的人,首先要有想象力,第二就是要有情感,第三就是要有格律,也就是他还是要守住一定的规矩。所以把这三点列出来,它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特征,凡是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怎么讲呢?就是他既要有诗人的那种灵气,还要有匠人的严谨。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专注一件事超过一万个小时,那你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在这个领域内就会游刃有余。其实艺术的创作也有一些相通之处,所以艺术的创造活动其实有七个字,表达得特别透彻,叫作“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看上去很矛盾,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矩,它有一定的技巧;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要你自由的随心所欲表达的那一面,那你说怎么做呢?这就是第四点,要从模仿开始。就知道那个卖油翁的故事,怎么样能够这一勺油漏过一个铜钱,然后滴到这个葫芦里面,没有一滴溅在外面,那卖油翁就说:“惟手熟尔。”只有不断地训练一个技能,让它成为你的一个肌肉记忆,然后你才会越来越随心所欲。
所以在认真地读完这本书《谈美》,我们可能会有很多启发。首先,为什么同样的日子,有人能把它过成诗,可有人处处觉得不舒服?为什么同样的一段时间,有人是非常地丰富的,而另外一些人你就是忙,或者就是丧,觉得什么都来不及发生?
那就用阿尔卑斯山山路上的这个标语,这六个字来送给大家,首先,慢慢走,不要着急。第二,欣赏啊,这个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