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读书会活动。这个读书会活动全程是由梁老师安排策划的。从邀请函制定、环境布置、食物的安排等等方面,可以看出梁老师的用心,加上姚哥精心准备的晚餐,让“书之悦”读书会成功起航。
这次参加分享的老师有杨老师、梁老师和我。主要目的是给孩子们做一个读书范样,引领他们走近书的世界。这个活动在十几天前就布置了的。当时刚看完《什么是教育》,看不懂,但又隐隐感觉明白了些什么,就决定将此书作为分享书目。前面自己拟了一个思维导图,因为别的事情耽搁,没有写文稿,也没有将内容理清理透,临时制作了一个PPT。
来到梁老师家,得知杨老师和梁老师都写了文稿,裘老师也午睡起来了。我瞬间心就慌了、也紧张了起来,看来充足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基石。如果我写了稿子,还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我还会紧张吗?我还巴不得有更多的听众来听呢?看到裘老师上班了,我的心一下就平静了。看来我们的心境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有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但真正的环境并不会影响我们什么,主要是我们对环境的看法。裘老师是位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见识可比我们强多了,又多次带领学生获得大奖,在这样的大咖面前,难怪会紧张。现在回想,就算裘老师在,如果我带着的是谦虚的心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角色,就让裘老师来挑我的毛病,来指导我。如果当时能想到这,我想也不会紧张。当时我的想法是:我可不能在裘老师面前出丑。越这样想就越让自己紧张。
《什么是教育》里说到,一个人会在爱她的面前,展示他的本来面目。难道我感觉杨老师和梁老师是真爱着我的,所以我也就不包装了吗?这真是给自己的懒惰找理由。还有那群孩子,我更是不把她们放在眼里。《什么是教育》里说:真正的权威是什么,真正的权威就是真理。这些我知道,但我却没有做到。在这群孩子面前,我的心理上还是以老师自居,可想而知,如果在教室,真的很难做到和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这多年的陋习真的很难改变,看来这本书只是读过了。
其实我在分享的前几天也想过写稿子,但我发现以往有几次的发言,我总是一个话题拓展到一边去,然后拉回来的时候,不知从稿子的哪里讲起。我也想让自己锻炼和尝试一下,这次一个字都不写是什么样的效果。通过事后回忆,我发现我从走上台讲,好像自己就不是自己了。手管不住了,言语也管不住了,有时候担心会卡壳,赶快讲一个句子,但讲的句子好像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好像我要表达的意思还没表达全,又被我扯到了另一个话题去了。整个人就不听我指挥一般。我也没有听众意识,感觉自己就是在卖弄自己,好像在告诉大家:你们看,我读了一本多么高大上的书的感觉,至于对不对听众有用,我也不管,现在想想真有些脸红。
如果是大型的活动,肯定是要写稿子的,每句话都得精确,可不能出现偏差。但在生活中,会经常出现讲话的情况,自己也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自己都是那么大年纪的人啦,如果公众说话还是那么结结巴巴,真的是有些难为情。通过昨天的经历,我想如果还有分享的机会的话,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1.列提纲,不能只列大点,还要列小点来,这样就有种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会出现话题跑偏,或是漏讲的情况,对于自己所讲的论点和论据都要了如指掌。
2.状态非常的重要。当自己紧张的时候时,一定要时时觉察自己的呼吸,自己不仅是个讲者,还要从听众角度来观察自己当下在干什么,及时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3.分享的结构也要清晰合理。昨天梁老师的话题,从我们自身的现象问题入手,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力,再谈书上的方法,最后谈自己如何落实的,并呈现了成果。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书中的精髓吸收,改变认知和行为,这才是真读书。杨老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明白见识和环境这些对人成长的影响。写是思维的呈现,她们两人的分享让人很受益。
4.要多阅读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不会出现不知说什么的尴尬局面。
昨天的读书会,虽然孩子没有说一句话,但能静静地坐上三小时听,也是值得表扬的。今天早上能自觉起床,一次读书对孩子会并不能改变很多,但这也是陶冶和氛围的营造。这样的读书会是让心宁静的地方,我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有。
关于对读书会的思考,我的想法是从简单朴素出发。书籍是灵魂的化妆品,要想让读书会走得长远,如果像昨天那样,做出那样的准备,这样准备工作无疑是艰辛的,出于人性出发,是很难坚持的。我的设想是,读书会地点可以轮换,可以每个家庭带点食物解决吃喝问题,一起清扫完卫生再离开,不给组织者带来很大的负担。
2022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