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教育教学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理念先行 思维主场
——以《分数的大小》例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乐平市第十一小学 蒋铭国
摘要:本文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2课时即本单元最后一节新课《分数的大小》(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为例,探讨以“理念先行,思维主场”为指导思想的作业设计,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文认为,课前导学、课中辅学、课后拓学作业设计应目标各异,但思维训练相通,均始终遵循课程理念先行,减负精神当头,学科特征鲜明,注重体现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作业设计策略,实施有效的导学、辅学、拓学作业,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念先行;思维主场;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业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小学数学作业。为了探讨更具有针对性与指向性,现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2课时《分数的大小》(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作业设计为例,作一交流。
一、作业设计内容:
(一)课前题(导学)
昨天蒋老师布置了6道数学题,只用了十分钟,淘气就做完了这些题的 ,笑笑做完了这些题的 ,奇思做完了这些题的 ,请问谁做得最快?
(二)课中题(辅学)
11月是我们班上明慧、雅彤、超颖同学的生日,心理活动课上,蒋老师给她们准备了三张披萨大饼作为奖励。参加了第一轮心理游戏活动后,蒋老师分别奖励了明慧、雅彤、超颖一张披萨大饼的 、 、 。她们三人谁奖励的最多,谁奖励的最少?重要的是你要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后题(拓学)
1.填空。
(1) 里有( )个 ,有( )个 ,有( )个 。
(2) 里有( )个 ,有( )个 ,有( )个 。
(3) ◯ (填“>” “<” 或“=” ) 。
2.你能快速比较出 和 的大小?想好后,请勇敢地说出来。
想: ◯ ◯ ◯
◯ ◯ ◯
所以: ◯
聪明的你挑战一下吧!(选做)
因为: ◯ ◯
所以: ◯ ◯
3.在百米赛跑中,淘气跑了全程的 时,奇思跑了全程的 ,他们俩谁跑得快?请写出你思考的过程。
4.有若干个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将他们的年龄分别填入下面的( )内,都能使式子成立。这些小朋友最多有多少个?
< <
先自己想一想吧!老师相信你哦!
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再往下看吧!
想: = < 。
所以:( )里的数要小于 。如:9, , ,6,5……
再想: < 可以变为 < 。
所以:里的数要大于 。如: ,22,23, ,25……
然后想: = ,是( )的3倍。
所以:里是21时( )里是7;里是24时( )里是 ;里是27时( )里是 ……
综上所述:( )里应该填 、 、 。所以这些小朋友最多有 个。
二、设计目的意图:
(一)课前题:
课前题主要担负导学的作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重点是通分的引入与学习。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节课的基础。课前题的解决需要比较 、 、 三个数之间的大小。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得出 > , < ,但要知道谁做得最快,就要得出哪个分数最大,因此还需要知道 和 谁大谁小。
作为导学内容承载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因此题目设置不能没有任何坡度,但也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必须让一部分同学通过努力可以尝试解决,也就是说题目设置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功效,或者说,引发学生开发智力的“最近发展区”。题目中的“6道”便起到了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一预期实现的奠基石与导火索的作用。学生通过本单元前期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可以得出6的 是3,6的 是4,因此可以得到 < 。
(二)课中题:
本课例2的学习提供了两种思路:一是提供画图借助几何直观,也就是分数的直观模型将抽象变为直观进行比较;二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其本质就是数的概念的一致性的应用——将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本质上就是转化为计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然后比较计数单位的多少。例3则是进一步强化通分的方法:一个是公分母为分母的乘积,一个是公分母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作为课中辅学题的设计,应起到巩固重点,分解难点的作用。该课中题的设计首先充分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其次2022版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11个。几何直观与模型意识可以通过画图的应用得到训练与强化。通过提供饼状图,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感性认识到 、 、 三个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训练机会。有了感性认识,再对学生提出要求,你是怎么想的?这就实现了由感性向理性的过渡,也就是史宁中教授说的由感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渡。再次,怎么想是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说出来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进行通分,也就本课学习的核心。事实上,题目已经通过三幅图的直观提示公分母是15。这样一来,三个分数就分别是: 、 、 ,大小比较一目了然。同时极大程度地渗透了 这一分数单位在计数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分数也是“数”出来的重要特性。
(三)课后题:
为了体现减负精神,课后题量需要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因此一共设计了四道题。课后课担负着以下使命:一是帮助回顾与强化本课的基本内容,或者说本课知识与技能所遵循的基本知识点与思维逻辑方式;二是突破本课知识内在的重难点;三是尝试建构思维模式,借助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维路径,形成数学思维模型,助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训练。
课后第1题:
1.感悟同一个分数,可以拥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2.感悟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有相同的计数单位;
3.强化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思维路径;
4.突出计数单位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关键所在与关系桥梁;
5.训练数学思维,感受数学思维的有序表达。
课后第2题:
1.中间值法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特殊应用;
2.数学思维的逻辑化训练;
3.核心素养之推理意识的训练与积累。
课后第3题:
1.常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2.分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课后第4题:
这是一道智力提升题,为了让更多学生有能力解决,特意设置了思维路径作为引导。同时也增设了温馨提醒:先自己想一想吧!老师相信你哦!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再往下看吧!从心理学的角度,赋予老师的期待,激励更多同学参与挑战。
1.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空间;
2.通过分子相同比较分数的大小;
3.异分子分数通分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4.数学思维的有序化与理性具体;
5.综合判断能力的训练。
三、作业设计理念:
(一)三个体现
1.课程理念
(1)课中题“重要的是你要说出你是怎么想的”,课后第2题“请勇敢地说出来”,课后第3题“请写出你思考的过程”,都是强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落实新课标“三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日常训练。
(2)课中题的饼状图的应用突出了核心素养之五——几何直观在代数中的应用,同时渗透了直观模型,是核心素养之九——模型意识的训练与目标培养落实的实践。
(3)课后第1题突出了数的概念的一致性——计数单位的理解与应用。
(4)课后第2、3题落实了核心素养之一——数感和核心素养之七——推理意识的训练。同时第3题还渗透了核心素养之三——符号意识的培养。
2.减负精神
(1)遵循小学高年级作业时间总量不超过1小时的原则,于是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课后作业量不宜过多,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
(2)课后第2题后一半为选做题,以及第3题的思维铺垫,属于弹性作业,既可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发展,又可以让普通学生不具有硬性压力。
3.学科特征
(1)首先时间上不超过半小时,为语文留出必要的时间。
(2)紧紧围绕“三会”目标,在题目设计中重视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的训练与表达。
(二)三个“性质”
1.针对性
(1)课前、课中、课后分别针对导学、辅学、拓学的功用。
(2)课后第1、3题针对所有学生,第4题则重点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第2题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各有针对性。
2.层次性
(1)第1题为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2)第2题前半部分和第3题为绝大多数学生需要掌握的。
(3)第2题后半部分和第4题为少数人掌握即可。
3.趣味性
(1)课中题以班上人物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题目信息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2)同时辅助饼状图,突显直观,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敏感性。
(3)课后第2、4题具有一定的逻辑趣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在挑战中学会逻辑思维,并感受实现老师期待的心理愉悦感。
一个好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设计作业时,我们需要注重任务的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了高效作业,必须做到课程理念先行,减负精神当头,思维训练主场。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训练,发展核心素养,从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刘锋.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147-148.
[3]吴函.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