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学记》作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法具有深远的启示,跟读《学记》,我学会了精进自己。
01.学生第一
我们在教学中通常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面,而《学记》第十三章择优聘师中却提到老师要首先研究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实际,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的掌握感到困惑疑难,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感到简单易学,君子还了解学生个人资质的差异,各人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了解了这些学情以后,君子才能够根据具体实际,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当好教师。
我们也经常提到学情,但是我们的学情通常也只是定义在学习上,而《学记》中提到的学情不仅仅是研究学生已知和未知,更重要的还有学生学习的偏向,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型的区别,然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是最值得的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空白和不足,要知道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个性引导和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自己的美丽。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02.教法多样
《学记》中提到了很多的教学法,比如循序渐进强调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这一原则强调教育教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逐步深入。学习观摩则主张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即在学习中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长善救失提出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一原则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诱导要求教学要注重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原则反对死记硬背,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相长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让人折服的是藏息相辅,它提出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它强调教育教学应兼顾课内与课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教学方法在现在的教学中依然非常重要,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读国学的原因,我们优秀的文化必须传承,我们老师有责任去做好这件事情。
这些多样的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和反思,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使用过这些方法,或者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又有哪些。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但是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古人留下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就是基础款,我们可以改进和延伸,但是我们的起点一定是从这些基本的常识出发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5章:善于问答,这和我们课标中提到的问题链十分契合。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我们必须精进自己,做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做一个善于用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力的老师,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03.终身学习
《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人类社会的各种职业中很少有职业像教师这样需要不停地学习。终其一生,都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的理念。
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大学毕业后登上讲台的,大学的专业知识给了我们传道授业的起始动力和信心,教着教着,我们很快就发现知识不够用了。教师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之一。知识可以传授,学习能力却无法言传,需要人与人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需要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当老师爱学习的时候,才能影响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
知识的更新换代让人目不暇接,现代社会更是对学习提出了迫切而严格的要求,学生学习的渠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所以这就给了我们更大的压力。如果我们止步不前,甚至丧失了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不再适合当一名教师。
老师更应该是终身成长者,我们必须精进自己不停歇!
第三章1:学知不足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浅薄,只有实际的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新的困惑。
第三章2:教学相长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教师知道了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更新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说:教学的与求学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学的一半就是在求学啊”。大概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