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刚才6位老师的导读已经非常详尽了。总结,也就是重点复习一下。
我先汇报一下这次总结的认领。 说实在话,我没有胆量认领这个总结。
去年学习只是听了课,也没留啥印象。
当我看到咱们的顾问刘伟老师提议要我做总结时,我心里就打起了鼓。 因为学习不足没有底气啊!
但是老师既然鼓励你上,那就是对你的一片希望,也是在推你一把,给你助力!所以在此,向刘伟老师说声感谢!谢谢刘伟老师!
田华老师说:不尝试,你怎么会知道行不行呢?晓梅老师说:你说过,有参与才有体会。
那好吧。。。我赶快抓紧时间学习,现学现卖,教学相长。这也是教然后知困吧。
咱们都是学习者,有缘在一起共学,就是抱团取暖,互助向前。就像咱们今天学习的第8段“教之所由兴”所说“相观而善之为摩”,相互切磋学习,取长补短。这是教者的视角。
更重要的是,学习是咱自己的事,不能象今天学的十一段“学者有四失”那样,失于“多、寡、易、止”,而要谨慎对待,不轻率,不畏难,那就迎难而上吧。这是学者的视角。
所以,我鼓起勇气,读经文,解大意,寻经验,再实践,战战兢兢尝试蹒跚学步式的总结。不足之处,请大家帮助指正。
好,进入主题。
今天是《学记》的第2次共学。
()第1次学习了1~6章,知道了古代学校的施教大纲、学习次第和大的教学原则,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让我们对整体的教学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的是7-12章,是围绕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原理展开的。
大家知道,《学记》距离我们已经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如获至宝,学得津津有味, 还拿他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什么?
因为他精妙地记载了教与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至今仍然遵循的最核心的原则。时空变,时代变,人也在变,可是大道不变。
特别是这几章,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咱们完全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迁移适用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多个方面。
有的老师已经体验到了,而且还在群里分享了,比如 咱们的书华老师,美彤老师,方静老师,罗宁老师,桂兰老师,刘伟老师等,而且还分享得非常到位。很值得我们学习。
看第7段“今之教者”章。
说的是今之教者的弊端。从教师教学的态度谈了导致教学不成功的原因。主要聚焦在老师,说的是教者的问题。
比如,照本宣科,照读PPT,多提艰涩难懂的问题,急于赶进度,一味灌输“填鸭式”教学,不顾学生的基础才智、不能因材施教, 而且还对学生有所隐瞒而不尽实力。
这让我想起了“猫教老虎”的故事。
说:猫是老师,老虎是学生。猫怕老虎超过他,就保留了“上树”这一招不教给老虎,所以老虎至今不会上树。
当然,这是民间传说,但也确实表明了老师对学生的不真诚不尽力。 也表明老师不上进。
因为,真正有学问、有终身学习信念的老师是不会怕学生超过他的。因为他自己也在持续学习修炼。老子说前后相随,老师和学生也是在前后相随,学生追随老师,同时老师也在追随着学生。教师和学生是相互激励,相互唤醒的。
教然后知困,知困就再学习再提升,逾越困境,再上一层楼。
我们都是成年人,而且各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大摊子的事情要忙活,可还是挤时间来学习,就是想再进步再提升。以便提高自己的人生站位,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不是吗?
有句话是,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那老师又何尝不是学生成长的天花板呢?
我们不断的修炼就是为了把我们自己这块天花板擎得更高, 在顺势而为之下,也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我们家庭的天空也更开阔更高远。 所以我相信,我们都有“学者为己”的信念, 更有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宏愿。
好,回到本章,
孙希旦曰:此教之所以不成也。一是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成立,二是说这样的教学不会有成果的。
那怎么办呢?
第8章 大学之法。
给我们讲了4种大的教学方法。用4个字来表示就是豫、时、孙、摩。
豫,就是“防患于未然”:在学生的邪念或错误尚未萌发的时候就加以防止。老子所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他刚想起心动念时,就转移他的注意力,以泯灭邪念,拉回正途,并引导持续向前。
时,是“合时宜”,“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在适当的时机点拨启发;
孙,是“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不躐等也”。
摩,是“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4点是教学成功的方法。
跟上一章“今之教者”的六个弊端相比,还少了两个,所以,“大学之法”并不复杂,大道至简。
我们要做的是学习、思考、感悟,更要躬身实践,探索体会其中的奥妙。
第9章,“教之所由废”。
讲了教学失败的六个原因:发然后禁、时过然后学、杂施而不孙,独学而无友。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这跟第七章“今之教者”的弊端一样,都是六条,比第八章的“大学之法”多的是:
与不正当的朋友来往和多不正当的交谈,违逆老师,就必然荒废学业。
就是说,如果前4条学得好做得好,当然是可以成功的,如果前4条不具备,没有适时、适机、适度、优秀的老师教导,那我们本身有志于学,用心学,仍然是可以有成就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假如我们没有机会遇到具有“大学之法”那4条的好老师,我们仍然可以靠自己潜心积淀、积极努力,自学成才。只要自己不放弃,仍然是有机会、有希望的。
举个小例子,我侄子高考复读那年,去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那班主任一看他是二中来的,就满脸的鄙夷和满眼的不屑,我侄子说:没事,我自己好好学习就是了。 可老师上课满堂灌,自己还没领悟过来,新的内容又来了。老师眼里的学生都是奔着清华去的,怎么能适合你呢?
我侄子就跟老师请假,说不来学校了,自己在家学习。班主任当然同意,但他不给我侄子留试卷。 有同学就去办公室偷偷拿了试卷送给我侄子。费用全都交了,有他的试卷为什么不给呢?
就这样,我侄子再次高考的时候,仍然还是提高了分数,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 这是他果断按自己的节奏走、潜心努力的结果。
()对于我侄子来说,这老师是“今之教者”。
当然,这不能说那老师没水平,只能说咱这个学生不适合那么高水平的老师。
有道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做教师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诚、正、礼、敬!缺一不可。
第10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讲了教学成功的原因,总结成一个字“喻”。就是循循善诱,对学生示范引导不抢拉硬拽;劝勉鼓励不压抑; 指导门径不说透。
原则分寸在“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就是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自如,并能独立思考,这就是循循善诱,这就能让学生达到乐学善学的状态。
所以,如果没有自知,又不知人,那就很难做到循循善诱。老师的修行也是需要真功夫的。这是教之精妙处!
虽然这个度很难把握,但我们潜心修行,心向往之,又力行趋近。 那我们的教学也会越来越好的。我们的修行就是在向善教者迈进。
第十一段 “学者有四失”章
讲了通常学习者的4种过失“多,易,止,寡”:有时因为贪多而受挫,受挫就容易畏难而止,因恐惧而停下来;有时也会因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态度轻率,止步不前;有时也会偏于狭隘而失于寡。
这几个过失有时会相互影响,有时多种状况并存,有时解决一个,其他的也会迎刃而解。学生的这些心理是教师必须了解的。
《学记》给我们指出了这4种典型的过失,也给我们指明了老师可以入手的点和使力的方向。这也更方便老师以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匡正过失,扬长补短,持续向前。
第十二段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
说的是擅长教育的老师,如同美妙的音乐,富有磁性和吸引力,令人陶醉而追随。使学生自觉自愿或是情不自禁的想要继承他的风格和志向,而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因为,老师不怒自威、大爱无言的生命状态,教育时循循善诱的精神风貌,学富五车的学识志向的感召力,极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无不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滋养着学生内心希望的幼牙。这怎能不让学生油然而生向往之心呢?
如同周公制乐安天下,让孔子心生向往,所以孔子会一次又一次梦见周公。
又因为孔子的志向为人,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知老之将至。
当困于陈蔡,“在陈绝粮,从病者,莫能兴”,大家都一蹶不振时,他仍然弦歌不衰,弹琴唱歌,君子固穷。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这种胸怀和境界,都让后人趋之若鹜般的向往并继承之。包括现在的我们,也在学习他的据于德,志于道,乐于学。
用颜渊的话说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当然,“继其志”,不是一定要做跟他一样的事,而是在传承弘扬一种精神,有志于做咱中华脊梁、国之栋梁。
所以,一个教师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怎么做好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不仅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唤醒生命,扩大人生志向,坚守道义,而且这些生命的绽放也会温暖更多的人,这种影响力是成倍呈指数增长的,甚至化民成俗。
所以我们要细加体会,掌握“大学之法”,谨记“教之所由兴”,以“教之所由废”“学者有四失”为戒,尽力去除“今之教者”的弊端,向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方向努力迈进。
千里有缘来相聚,咱们有缘共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那咱就高高兴兴的一起学习,守住平常心,平平常常的学,平平常常的做,不疾不徐,绵绵若存,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最后,用刘伟老师给咱们分享的话做结语: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我的总结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田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