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共读||《教学勇气》06

帕尔默的箴言:“真正共同体中,我们既不一味指责学生,也不盲目自责,而是承认困境源于多重力量交织——然后共同面对。”

1. 课堂冲突爆发

在帕尔默博士的大四研讨班上,三名毕业班女生在课堂上持续传递纸条、谈笑,无视教师分发的讨论材料及课堂纪律,对其他人的制止报以白眼。 

教师公开批评课堂状态并征求改进建议,但无人回应。虽部分学生稍作配合,三名女生仍我行我素。 

2. 课后激烈对峙

教师与三人在校园发生争执: 

学生指责教师对缺课“耿耿于怀”; 

控诉教师曾武断否定其中一人的观点导致其反感; 

表明作为毕业生厌恶必修课,开学前已决定“放弃”该课程。 

教师要求道歉后也为自己愤怒致歉,双方勉强同意“重新开始”。 

3. 矛盾表面缓和,深层无解

一人稍参与课堂,另两人停止捣乱但拒绝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被迫降低教学标准,以“听之任之”换取表面和平,内心充满挫败感。 


核心启示:

1. 恐惧催生权力斗争,阻断真实联结

教师因课堂失控恐惧而将学生标签为“眼中钉”,学生因被误解恐惧以对抗维护尊严(如翻白眼、顶撞)。 

帕尔默提醒:“师生互相责备时,恐惧正支配着课堂。” 双方陷入“恐惧——防御”循环,丧失对话空间。 

2. “自我分裂”加剧教学异化

教师被迫割裂真实自我(愤怒失望)与职业角色(强求和谐),以“降低标准”维持表面平静,实则是对教育信念的妥协。 

如帕尔默所言:“当我们与自我分离,教学就沦为外部技术表演。”

3. 制度性矛盾转嫁为师生对立

学生对必修课的抵触实为对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质疑,教师却成为制度矛盾的替罪羊。 

若教师忽视系统性问题(如课程与毕业班需求的错位),仅聚焦行为管理,冲突必然升级。 

4. 道歉≠关系修复,信任需持续建构

教师虽道歉但仅停留在事件层面,未真正接纳学生诉求(如反思“武断否定意见”); 

学生“试一试”的承诺实为规避冲突的权宜之计,双方未建立共同责任意识。 


行动建议:

1. 直面恐惧根源

追问自我:“为何这三个学生让我如此愤怒?”(如权威被挑战?教学无效感?),而非简单归咎学生品行。 

2. 重构“教学共同体”契约

承认制度限制(如必修课矛盾),邀请学生共商解决方案:“若必须修这门课,我们如何让它对你有价值?” 

3. 以脆弱性打破僵局

分享自身教学困境:“看到你们不参与,我感到无措。我们需要彼此帮助。” 示弱可能成为信任起点(帕尔默)。 

4. 区分“行为纠正”与“心灵相遇”

对拒参与的学生,可给予有限选择权:“你可以选择沉默,但若你有想表达的,我们随时愿意倾听。” 


教育中最深的痛:当教师为“生存”压抑真实自我,学生为“反抗”封闭心灵,教学便沦为双重流放。

破局之道,在于以勇气承认困境的复杂性,在破碎处重建对话的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