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得到app听了跨界学习高手许岑的课程。他说学习要真正的有效,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其中一种反馈方法就是制造文字类反馈,看完重要的东西后写一份摘要。注意不要脱稿写,要照着文本写,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想想之前看了书,在很多时候摘抄了其中的“金句”,我认为金句妙不可言,一定要积累。现在看来,积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总结、梳理概括才能进一步深度理解,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应当尝试应用这种看书学习方法。
今天早晨继续读了陶新华教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二章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关于学生早恋与性别认同。作为老师,我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对青春期男女学生交往的正确认知,作为老师和家长,那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识青春期男女学生的交往?看完此篇文章,可以在理论方面进一步完善甚至纠正我们的认知。
首先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提出了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断乳期”的概念。此时青少年生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其中生理发展较快,但是心理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滞后了很多。通俗的讲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身体发展在快速向成熟迈进,但是心理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等特征。表现在平时,我们可能感觉一个大小伙子,或者一个大姑娘,心理上还很幼稚,不成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很多时候看似成熟,在心理上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心理因素。那表现在和异性的交往上,很多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是好奇、具有诱惑但是也很迷茫,不知所措。具体表现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大起大落、无端发呆等等。
其次,这一阶段的孩子会过度评判自己,非常渴望得到认可,尤其是异性同学朋友的认可,不然的话他们可能会很焦虑。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异性交往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和过程,在这个阶段的男女同学之间必然会表现出来,这是人类身体心理发展的必经过程,这个过程也必须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完成。说白了,少男少女之间有正常的交往,他们的男女性征才会更加明确。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刻意阻止男女学生之间正常交往都是不对的。
第三、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的理论。把青春期的性发育分为四个阶段。1、疏远期。大概是在14岁左右,青少年由于发现了人类的性奥秘而产生了不安、羞耻和反感等感觉,认为异性之间交往是不纯洁的。于是刻意回避、冷淡。这样我就能理解体育课自由活动时,为什么女生一堆,男生一堆。互不干涉,这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同性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和同伴是一样的,这是两性疏远期。2、认同期。15到17岁之间,开始进入到渴望相互了解和相互吸引阶段,进入到异性认同期。这就九年级学生男女学生之间交往频繁,而八年级在刻意疏远。3、狂热期。17到19岁的学生,基本上都在读高中,他们会努力吸引异性的关注,可能会想尽办法与自己喜欢的异性接近,无论男孩女孩,这个时候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白雪公主”或者“白马王子”。4、20岁以及以后就进入成熟期,这里属于大学阶段,不作赘述。
第四、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男女学生交往,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早恋”。老师和家长早知道,早恋不是恋爱。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过强,情绪容易焦虑,审美和价值标准都不稳定,因此早恋的同学一般都不能进入婚姻殿堂。早恋只是青少年表达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很多家长和老师谈“早恋”而色变,是对青少年的误会,如果不加理解的大肆批评,会给他们造成压力,对他们的健康不利。打击过甚,甚至会出现心理学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双方恋爱关系遭到外在压力时,会更加坚定“抗压”的情况。
基于以上认知,老师和家长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显然不是,书中陶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实际的应对策略。
1、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此时孩子的学业很重要,但是身心发展更重要。孩子从青春期异性那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支持。积极情感体验的反馈有利于孩子成长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人。
2、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兴趣,有交往的冲动。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给青少年进行性知识和性健康教育的非常好的时机。老师可以利用课程或者班会进行教育,家长可以给孩子买相关的书籍阅读,大都好过于孩子去自己去向网络探索。
3、两性关系能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一定能带来消极情绪。一旦亲密的异性关系遭到破坏,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提前教会他们妥善的处理矛盾、冲突甚至是分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很容易因为感情问题处理不当而受到伤害。我们作为成年人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进行积极归因,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养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尽量避免因为两性感情受挫而一蹶不振的现象。
总之,青少年早恋,可疏不可堵,只要家长和老师积极引导,孩子一定能平稳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