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家庭的觉醒》之第4~6章

我们没有把焦点放在此时此地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珍贵和美好,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未来的虚空中,专注于“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成为什么人”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不过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幻想之上。

这部分主要讲教养六大迷思。

迷思一 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生孩子的决定往往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幻想拥有家庭和成为父母便可以满足这种渴望。

我想到了,

怀孕时,我就满怀期待“我的孩子要……”“我要把他培养成……”,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孩子出生后,我关注到自己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如果没有实现,我就开始“塑造”他。

因为要达成内心的渴望,就会忽视孩子的需求。

想养育一个保持真我的孩子,就必须敢于与大众背道而驰。

每一次的挑战,要问问自己“这反应了我的什么问题?”

迷思二 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

我们想发掘孩子的潜能,就需要关注此时、此地的他们内在的这些力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有一天可能“成为”什么人。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要求我们接受它的“本真”,而不是模式化的期望,否则我们注定会失望。

我想到了,

有段时间,我很看重“排行榜”,排名靠后说明学习不认真,我会很焦虑,情绪不稳定。

其实,孩子很努力,但没有达到预期。

还好我发现了,越打击越被动,转化目标允许自己的孩子当一个平凡人。

迷思之三 孩子有好坏之分

有着这种个性的孩子有一股内在的动力促使着他们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人生掌舵。父母常常对这样的孩子缺乏准备。

我想到了,

哥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哥哥也有好的一方面,做家务,自己做饭,教弟弟做作业……

弟弟吃饭掉饭粒,用袖子擦嘴巴,但弟弟做作业很快,自己整理房间……

其实,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强化孩子的优点,帮助他

写在最后

让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