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人间世,无用之用,

大纲

1.第二,叶公子高

2.第三颜阖的境遇

3.无用之用

4.楚狂接舆

搜集关于智人,神人,至德者的描述文字。

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四个条件。首先,你的智商能不能学这个专业?能不能学好?其次,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你的性格适不适合这个专业?这个工作。第三就是社会适应度。你看就像月工资高一样,他还没有去到齐国,他就开始患得患失。他担心这件事情办成办不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他开始忧虑。这就是社会的适应度很差。你的抗压能力,你跟别人分工合作的协作的意识。你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才能去匹配你的大学专业。第四个维度就是兴趣。兴趣是最不靠谱的,因为他随着你的年龄和阅历,他会变化。兴趣是比较感性的。但往往很多人是凭着兴趣去选大学的专业,这是很不靠谱的。要综合考虑这四个维度,然后再去填相对应的匹配的大学专业。而不是仅仅感性的,只靠兴趣就报专业。让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能选中未来更适合你的职业方向。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问孔子。楚王将给我极为重要的使命,齐国对待外国的使臣表面上总是很恭敬,实际上却迟迟不肯医用别人的请求,一般人善且不易被感化,何况是诸侯呢,我感到很害怕你曾经跟我说过,凡事无论大小,很少有不依于大胆而能安然成功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功,必定有君主的惩罚事情,如果成功,就必定有喜剧交战,胸中而治疾病,无论是成功或不成功,都会遭到破坏的人只有得到之人才能做到我平日的饮食极为粗淡而不求精美,所以厨工都不会因热而丝绸清凉,现在我早晨结束使命而到了晚上就要喝冰水,我大。开始内心焦灼了吧?我初始知识还未实际进行,就已经喜剧交战,胸中而知疾病了。事情如果再办不成功,必定有君主的惩罚。这双重祸患,做人诚的不能够承受。请先生教我避免祸患的方法吧。

然后孔子对待叶公子高的态度跟对待颜回的态度截然不同。

孔子对叶公子告诉你要去呀,你必须要去呀。为什么跟杨慧的态度截然相反?

因为叶公子高跟颜回的身份不同,

颜回仅仅是民间的一个。他没有贵族身份。但是叶公子告他是贵族身份。贵族是世袭的身份。所以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你是不可能摆脱你世袭的身份的,你是不可能摆脱你的不得已的。你去齐国,这是你必须要去的,你不得不去的。颜回没有贵族身份,所以他是有选择的,可以不去。

孔子曰,天下有大忌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有人说这句话透露了庄子的随遇而安的思想。其实没有一种氨是不需要承担一种责任,不需要主动的。所以说你要做到安,你必须要有一种主动的承担。

孔子说叶公子高,你是贵族,你来辅佐。皇帝。这就是你的命,是你的意。你是逃脱不了的。

孔子说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庄子他在这里说的不是消极的一种安其若命。是必须要积极的主动的去承担。其实庄子借孔子的嘴巴是要告诉叶孔子高,你是不能贪生怕死的。所以你必须得去。孔子说,夫子其行可矣。所以无论是命还是义,你必须都去。这就是你的命,你顺从你的命吧。

第三个颜阖

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

聚泊玉给他的建议就八个字,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意思就是你一个人的外形,你要主动去迁就别人,迎合别人的姿态。但是我们的心要有内在的和谐。

紧接着,巨伯玉又给他提出八个字,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意思就是你的迁就迎合,还不能跟人家融为一体。你内在的和谐,不要表现出来。意思就是如果表现出来,别人就会发现你有更高的崇高的品德。

太子他要登上皇位,必定要跟兄弟之间产生王位之争。如果你跟太子走的太近,融为一体。如果未来太子不能登上皇位。或者说他不是一个明君。那你也跟着就被颠覆。现在你可以入,但不要入的太深,不要去站队。如果你一旦入了。和太子融为一体了,那你就会颠簸,就会灭亡。就会绊倒。

和不欲出,你内心的和谐,不要表露出来。表露出来,别人就会称颂你的品德。还记得养生祖宗庄子讲道,为善不近名,为恶不近刑。我们做善事,不要留下名声。你可以有内在的品质和谐,但你不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你就留下了很好的名声。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你就危险。不要去追求外在的品德和名气。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中庸的思维。我们可以追求小满,但不要太满。我们是处在一种相对保守的思维的。

形莫若就,就不欲出,心莫若和,和不欲出。这16个字主要是针对颜合的处境。针对士大夫的阶层。韩非子也经常会描述呆在太子皇帝身边的这种危险的处境。

总结一下人间世。

孔子劝颜回不要去。因为说颜回还没有达到志德者的境界。叶公子高作为贵族的身份,他是有不得已,他是不得不去。他无法逃避他自己的命运。沿河第三个,他在太子身边当老师。他是没得选择的。他也必须要去,但可以学会自我保护。

这就是讲的人间世的因是

接下来我们讲这一节的第二个板块无用之用。

人间世的第四篇,第五篇就讲了两棵树。

有一棵树叫栗树。他跟山一样高的部分仅仅是树干。超出山的部分。才慢慢长出枝条。这棵树因为没用,才长这么高。栗树他没有用,也没有读,但是没有人砍他,是因为他是社树。古代要祭祀社坛。所以,周围会种树。

而第二棵树大木,它是有毒的。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看他。

无用用之用是有条件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