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像孙正义、俞敏洪、罗振宇那样的高效;而且,即使你也很高效,人类的库房里有3亿多种书,世界上还在不断地出品各种各样的书。所以,阅读首先面临着选择问题。
因此,我跟朋友们倡导三个阅读理念。
一是“源头阅读观”。就是在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图书中,应该优先选择“源头”性的图书。诸如先秦诸子著作里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最原初的文学《诗经》《楚辞》,史学著述里的《左传》《史记》;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古希腊神话》,甚至《圣经》——因为这两部书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
二是“群书阅读观”。这是研究意味比较浓的一种阅读。比如,围绕“孤独”主题,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林语堂的“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柳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等诗词营造的“孤独感”而外,不妨集中阅读蒋勋的《孤独六讲》、陈果的《好的孤独》、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周梦蝶的《孤独国》、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而认识到“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进而享受孤独、悦纳孤独。
三是“三区阅读观”。有人把阅读的状态分为舒适区,生长区和恐惧区。所谓舒适区阅读就是面对的读物没有难度,容易读懂,诸如海量的言情类、武侠类作品,网络上那些动辄几百万字的篇幅、主人公动辄有数十亿数百亿资产却不知从何而来的作品,读也许比不读稍微好些;所谓生长区阅读,就是阅读的时候会有点困难,但是这困难会让你长进;所谓恐惧区阅读,就是面对的作品让你读不懂,让你困惑,乃至让你恐惧,诸如一些哲学著作,政治著作、教育理论著作,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和教师领域的领军人物舒尔曼的《实践智慧》,“荒诞派”代表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时师希望朋友们能走出阅读舒适区,走进阅读生长区,挑战阅读恐惧区。
正逢大好春光,让我们埋首书海,快意阅读,享受阅读自身,也享受阅读伴生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