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我在楼顶和3岁的欣晨一起玩逻辑狗。一个邻居走过来,说:“做家庭教育的妈妈,就是不一样啊。”
我微笑着回应。
邻居家有两个孩子,老大估计已经上高中或大学了,老二比我家欣晨大一岁,正在上中班。他继续说:“我最听不惯‘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不能输在起跑线’之类的话,我儿子很调皮,整天都停不下来,根本就不喜欢画画、看书等,而他表哥一看书就2-3个小时。当然,他表哥电视也能一直看半天,我儿子能看半个小时就是奇迹,总是换台。你说,不同的孩子能一样吗?性格都是天生的。”
听他说完,我问:“要不,让你家宝贝一起过来玩这个逻辑狗吧,他俩年龄差不多,估计能玩到一块。”
他立刻拒绝,说:“他呀,不喜欢跟女孩玩。”
我说:“他才4岁,还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容易引导。”
他说:“天生的性格,谁也改不了。”说完,慢慢走开。
看着邻居渐远的身影,我不禁想,如果他是我爸爸,我会感受如何?自己的人生从小就被一眼看到尽头,孩子只能感到沮丧,而家长则显得有些推卸责任、讨清闲。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惊喜:
几个月时,给孩子读书时,他会坐到旁边,自己开心地翻来翻去;
3个月,孩子还不会说话,他会指着闪卡,让妈妈闪动;
上小学,学校要求跳绳,虽然孩子刚开始有些烦躁、想放弃,但在你的陪伴和鼓励中,跳绳也就成了一件让她骄傲的事。
……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一直都在观察和感受。观察父母如何说话、如何做事,感受父母的阳光态度和坚韧品质。同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双眼渴望地看着我们,看到我们迎面走来,他们会欢欣鼓舞;教他们玩游戏,他们会感到欣喜、好奇又充满兴趣。
当然,要想提高孩子的可塑性,父母还需要在格局上对孩子进行引领。
一次,一个家长对我说,自家孩子不愿意洗头。我立刻就感受到了她内心的那份被挑战的焦虑。针对洗头这个话题,我说:“试着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眼下的挑战焦虑就会少一些。”这位家长立刻反驳:“眼下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哪有心思想其他的?”
这种深陷日常琐碎泥潭无力自拔的感受,确实让人难熬!但我依然想鼓励大家试着看的再远一点,因为只要从当下的视角中跳脱出来,就能重新看到一个人成长的全貌。
孩子一天天长大,终将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社会的人,他们拥有生存能力,更阳光,更自信,更幸福。那么,孩子该如何获得这些能力呢?答案就是,从小培养,潜移默化地养成。
面对“洗头”的挑战,就要借“洗头”的问题,思考一下: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比如:避免情绪化的沟通技能、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照顾自己的能力、赢得合作的能力、抗挫力、自信力、勇气等;同时,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的心声,为孩子鼓励和赋能。
对孩子来说,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忽视了挑战的作用,就容易心烦意乱;将挑战当作帮助孩子发展技能、学习知识的机会,便会放松一些,甚至还可能感到兴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整天为生活中的小挑战而烦恼,就无法看到更远的未来,自己的每一天也会淹没在这些小挑战里。比如:不喜欢吃饭、拖拉磨蹭、迷恋电子设备、不刷牙、说脏话、打人、爱发脾气、不讲卫生等让人讨厌的挑战,会持续消耗自己的能量,直至枯竭。一旦母亲河—黄河枯竭,就会危及到黄河流域生灵的生命。妈妈是家里的定海神针,一旦枯竭或倒下,整个家庭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长上,带着爱、信任和允许试错的耐心,完善孩子的品质,就能越来越接近我们的养育目标。
同时,孩子有了大格局,很多挑战都将变成小事一桩,比如,吃饭的问题。吃饭是孩子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不横加干涉,孩子也会渐渐喜欢上吃饭,我们只要在家里少存点零食就行。再如,如果孩子早上起床晚、作业拖拉,就要让他们承担上学迟到和未完成作业的后果。家长都帮孩子承担了,孩子就会觉得那是父母事,跟他们没关系。只有知道自己需要独立,需要有责任感,才会关注自己的上学时间和完成作业的进度。
再说说电子设备的挑战。孩子为何会迷恋电子游戏?因为,很多孩子表示:“当我想让妈妈陪我的时候,当我孤独/无聊的时候,他们就会递给我一部手机。”……孩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开始迷恋电子设备的。
孩子几个月大时,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有些家长就会在饭桌上放个手机或ipad,孩子看的认真,兴味十足,只要勺子一靠近,就张开嘴巴……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看到孩子吃的又快又多,家长就会觉得很开心。等到孩子2-3岁,他们就会养成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习惯。
家长无法容忍,就开始争夺电子设备,还责怪电子设备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其实,只有给孩子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带着爱和信任一点点放手,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赢未来。
摘自朱艳丽老师家庭教育书籍《24小时高效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