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可以遵循一个普遍的生长周期,我们要随着孩子年龄和心智的增长,不断地同步自我调整状态,带着爱一点一点放手,优雅地退出孩子的生长,让孩子逐步走向更独立的人生。
我们对一个生命的影响力,从精子和卵子成功结合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我们的情绪状态以及对小生命的爱和祝福,也会从这一刻开始影响胎儿。
胎儿期,准妈妈的情绪状态,会对胎儿情绪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准妈妈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确保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如果准妈妈怀孕时感到焦虑、烦躁、忧伤、担心,孩子出生后,一般都不太好带,爱哭、易激动、易烦躁、易焦虑不安,需要全家总动员,将人们搞得疲惫不堪。反之,如果孕妈妈情绪平和稳定,夫妻关系亲密,出生的孩子往往更爱笑,更容易养成生物钟,能够一个人自娱自乐地玩很久,养育的过程也会更加轻松愉悦。
因此,在胎儿期准妈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定情绪,每天都要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收听舒缓的音乐,保持心情的美好,用温柔的话语和轻轻的抚摸,跟肚里的小宝宝来段互动。
宝宝出生后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生命早期的安全感,影响着生命一生的发展。所以,新手爸妈尤其要重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培养。
0-3岁婴儿期,是孩子发展安全感、需求能力、自我认可、脑神经回路快速发展-联结-再发展的黄金期,家长的使命在于:生理上,像“护工”一样悉心陪伴、照顾孩子,增加身体的抚触联系;情绪上,保持心态的平和稳定,看到孩子时,都是满眼欣喜;陪伴孩子时,满怀深情,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深深爱意;智力上,给孩子提供幼儿启智的成长沃土,多和孩子聊天、互动和游戏。
3-6岁幼儿期,是孩子开始接触并逐步建立规则的时期。这时候,孩子开始步入幼儿园生活,逐渐在学校和家里感受到规则带来的秩序感和规范感。父母要转变0-3岁时的凡事包办、听之任之的身份角色,要做一个“生活教练”,用正面语言引导和鼓励孩子,逐步训练孩子,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进入6-12岁的少儿期时,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原本听话、乖巧、容易带的孩子突然不见了,他们变得滔滔不绝、思维活跃,总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家长要主动跟孩子聊天、倾听、沟通、合作,成为孩子的“老师”,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启发孩子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多元思考,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8岁这个阶段,被我们称作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用叛逆方式完成自我的“个性化”发展。他们会公然抨击我们的唠叨、讲道理、给建议;同时,他们会给我们准备几个选项,变成亲子关系的掌控者。家长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节奏,无法适应孩子状态的转变,亲子关系遭遇巨大挑战,智慧家长都会主动转换身份,成为孩子的得力“军师”。
18-25岁属于成人期。这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生活的压力,既能独立生存,也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负责任、较稳重的规划。此时,我们要变成懂孩子、支持孩子的“知音”,浓缩成六个字表达就是:你选择,我支持。
孩子进入25岁以后,也就到了“结婚-生子-成为父母”的过渡阶段。此时,我们要做的不是为孩子的择偶严格把关、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尽力参合,更不是将孙辈全盘接手代为养育,而是要主动放手,把属于孩子的责任和使命还给他们,不过多包办。面对初为人母的他们,我们要做他们的“生命导师”,为他们点燃一盏明灯。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要经历一个“完全依赖-一步步走向分离-孩子渐行渐远-父母逐步退出”的过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路相伴,学会闭嘴,优雅退出,是父母的最终课题。不懂这些道理,亲子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都想让孩子少走弯路,也拥有很多优秀且珍贵的经验积累,但用错了方法,不仅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不会接受我们的经历和财富,不能真正受益。
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决不是房子、车子和票子,而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
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摘自朱艳丽老师家庭教育书籍《24小时高效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