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自己的创意变得富有黏性,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
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
1.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所谓简单,绝不是指化智为愚或断章取义,也不是说一定得用粗浅词汇,我们这里所说的简单,是指找到观点的核心。
信息的简化需要寻找核心,同时尽量精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炼这一原则似乎已被普遍认同。你也不太可能会用复长的文句来书写。句子比段落好,两条重点第五条重点好,简单比晦涩好,这是个带宽问题,即表达中含有的信息量越少,就越容易增加黏性。
简单的力量
生成性类比和谚语的力量都来自同一种巧妙的替代法:用简单易懂的东西替换复杂的东西,比如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是一句实在又好用的谚语,即使面对千头万绪,面对忐忑不安,也能为我们拨云见日,指引方向。生前系内比昨起的作用也很相似,比如迪斯尼乐园的一班“演员”大概都会觉得相比普通员工的角色,以演职人员自居是否更加容易应对陌生的情境。
2.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如何吸引他人,注意如何维持他人注意,如果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无法从纷乱无序中突出重围,吸引别人注意,那就无法获得成功。那我们先理解两种基本情绪--惊讶和兴趣,天生具有黏性的观点通常都能激起这两种情绪,惊讶是吸引他人注意,兴趣是维持他人注意。
意外的事件往往黏性很强,因为惊讶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将意外事件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惊讶能吸引我们注意,这种注意有时短暂,有时却能持久,惊讶能促使我们去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去想象其它的可能,去设法避免今后再发生。
好奇心的缺口理论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家,洛温斯坦说过,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有缺口就会有痛苦,我们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时候,就好像身上痒痒的,总想伸手去挠,要解除这种痛苦,就得填满知识缺口。
缺口理论依靠的是我们能够提供他人不知道的信息,但有个棘手的问题是,人们总是自以为懂得很多,但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对自己到底所知多少往往过分自信
如果说知识缺口引发好奇心,那么我们可能会以为,人知道的越多,知识缺口越少,好奇心就越少,但是却相反,随着信息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我们反而更可能专注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
3.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记忆的魔术贴理论
记忆并不像是一间单独的档案柜,它更像是魔术贴,你仔细看看魔术贴的两面就会发现,一面布满了几千个微小的钩子,另一面则是几千个细小的环套,当两面粘合在一起,不计其数的小钩子就紧扣在小环中,这就是魔术贴能够粘合在一起的原理。我们的大脑中就装有数量众多的小环套,某个观点带着小钩子越多,就越容易粘附在记忆中。
具体有助调动知识
请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在十五秒的时间里面,按照步骤来做。请尽量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白色的东西请或尽量写下所有你能想到在冰箱里白色的东西 。大多数人在这两项测试里都能列出差不多数目的东西,这结果很惊人,因为我们的冰箱并没有包含整个宇宙中的太多东西。
4.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我们可以借助外来的力量创造可信性,如权威和反权威,也可以利用信息内在的力量制造可信度,如运用生动细节,统计数据,和希纳特拉测试(如果你在那儿能成功,到哪都能成功)。要让统计数字富有生命力,一种方法就是将之置入更人性,更日常的语境中,我们称为人性尺度原理。最后一个是让顾客自己去验证某个说法,这项挑战就是一种可检验性认证,可检验性认证是威力极强的可信增强剂,因为它本质上是让你的听众先试再买。
5.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
诉诸自身利益
我们在想方法要让别人关心在乎,让他们关心贫穷地区的孩子,关心吸烟问题,关心慈善事业,要让人关心,我们用的方法是找到他们在乎的事,那人在乎什么呢?人在乎自己。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比如说有一个广告“你要是用我们家的轮胎,必能高枕无忧。”
6.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故事提供了模拟(有关如何行动的知识),故事还提供了启发(行动的动机)。
可信的观点让人相信,情感的观点让人关心,而好的故事却让人行动。
非被动的听众
故事总是跟娱乐密不可分,他经常跟电影书籍,电视杂志的联系在一起,每当孩子们说给我讲个故事时,他们要的是娱乐,不是学习。
心理模拟
我们开始想象某单一事件或一连串事件时,必定会激发身体实际活动时所激发的大脑模块 。脑部扫描显示仍在想象一道闪光时,会激活大脑的视觉区域,人在想象别人触摸自己的皮肤时,会激活脑中的触觉区域,而这种心理想象的动作也不仅仅局限于脑部。
心理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
心理模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即使在日常的规划情境中,头脑中模拟某一事件,也有助于我们想起本来可能忽略的东西。
心理模拟还可以培养技能。单靠心理练习就可以大幅改善自己的表现,你要是静静的做着不动,然后想象自己从头到尾成功做完了一项工作,那结果真的会做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