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内化所学,学则固?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在意;别人误解我,我也不生气。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种豁达自在的人生态度,难道不是我们想要拥有的吗?实际上,“不愠”,并不是一种刻意为之,而是我们在拥有了更多的智慧,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之后,对于外物更为广博的包容与接纳。而这,就是我们选择读书、学习最终的结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自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刻意练习》
第二句共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玫瑰]《他人的力量》
第三句修行的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终身成长》
班班觉得,“学而时习之”,是最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其他两个方面是次要的,而是说,修行自身,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弥补自己的认知缺陷,遇到麻烦寻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有句话不是说的很好吗?“我是一切的根源!” 就算我们什么问题都没有,那别人惹到我们,我们能够不生气,不也是一种能力吗?
我最喜欢这句里面的“乐”,孔子的乐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不是强颜欢笑,一切从乐出发,一切的发生也就自然而然
就算我们做不到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能做到“吾日一省吾身”也是一种自我改变的修行。
我们就以我们的《论语》学习为例分析一下3个概念:
1、“听了”
2、“学了”
3、“习了”
其实,我们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开启了30天的自我督促与挑战,那我们就已经是在自主意愿的“学”了,也就是处于“想要了解、想要深入”,迈向“掌握”的阶段了。而通往“掌握”阶段的法宝,那就是“习”!
“习”,就是要不断的应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将所学应用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应用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击穿阈值的过程,它需要坚持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
这也是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学习没有用,学了也没有改变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便会产生焦虑感、痛苦感。正如樊登老师所说,很多人的梦想都是“似乎,我读了一本书,学了一个东西,就能立刻变得不一样”。
这些疑惑和苦恼,实际上都是来自于我们想要一步到位地走捷径。虽然我们道理都懂,可是并没有应用啊。我来学《论语》了,我也按要求打卡了,但是,我感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啊。
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在这几天的打卡中,就已经“沦陷”了,如果您不幸已“沦陷”,请不要觉得是规则束缚了自己,而是要“自省”,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不愠”,如何勇敢去面对此次小小的“失误”。这不正是一个是“君子求诸己”、“不迁怒,不贰过”,让自己最直接践行的机会吗?
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社群魅力无限,感恩遇见,一起陪伴大家
最后,班班想引用《阿罗哈!》里的一个概念:“如果只是认为这件物品是“免费“的,就会破坏自己对其自性的尊敬,而无法接收这项东西所表现出的最大才能和它所要传达给你的信息。”
那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方法,然后去应用,在实践中验证真理!是对是错,用事实说话,用结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