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第三模块,印象最深的是搭建“教学脚手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教学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为什么不引导鼓励学生“跳—跳”去达到他们最高的发展而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期待未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反馈器,更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随时随地地搭建“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