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社成立百年,我们做一个新闻专题,需要采访南社成员的后裔。
部门主任安排我采访一位创始人的外孙。经联系,这位采访对象说,就在马医科的曲园里接受采访。记得我和另一位老师是夏天来的,窄窄的弄堂里藏着一个旧旧的园林,房屋朴素,园子小小。采访对象平易近人,他著书立说不愧为南社后裔。记得在一排房子门前的空地上,培育着一盆盆微型盆景。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马医科这个小巷子,知道了园子里曾有治学的曲园师。
今年是南社成立115年,一晃,15年过去了。这次来 ,在冬天,曲园依旧不用买门票。
一脚踏入曲园,似曾相识。第一进是轿厅,黛瓦底下一排深红的落地长窗,窗上安的是玻璃,这让室内很是亮堂。厅正中是一个巨大的案几,上方挂着俞樾的画像,像上方一块横匾,上书“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屋子空旷,东西两旁有书札尺牍陈列。
第二进是“乐知堂”,堂名取周易“乐天而知命”之意,这是曲园的主厅,与之并排的,是著名的“春在堂”。
道光三十年(1850年),而立之年的俞樾中进士后,礼部覆试,他依题作诗,首句“花落春仍在”,因咏落花而无衰落之意,受到阅卷人曾国藩赏识。
春在堂外,一株腊梅含苞待放,末近就能闻其清芬,一位年轻女子举着稳定器对着手机口中念念有词,应该是在直播。
春在堂后面,是一个小小的轩,名为认春轩,轩面北,可见庭院全景。
庭院不大,曲水亭下是个凹形的水池,对面是堆叠的假山,山上有小阁,仅半阁而已,内有一面镜子,镜前置一石桌两石鼓。阳光正好,我独坐阁内,喝点茶水,吃些点心,悠然四望,园外的苏式房子高低不一,这是古城民居原生态的样子了。
末几,看到刚在腊梅前的女子坐到对面的曲水亭内,因距离近,听到她一直在说:“点点关注点点赞”,说着说着吃起蛋糕来,依旧在直播,不知道她是不是网红。
曲园于1874年开建,其地形狭长如一把曲尺,建筑依地形而建,园子不大,建筑也简朴,然而其胜在一个“文”字,曲园在晚清学术界的高度,来自园主俞樾,他以”拼命写书“闻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夕阳之美,其曾孙俞平伯就出生在这里。
认春轩北侧,一株春梅细看已有小小的花苞,心内想着,待到春来,再来曲园看一树梅花灿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