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美] 约瑟夫·布尔戈,机械工业出版社,豆瓣8.2分,个人推荐7.9分
心理学家口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唐纳德·梅尔泽有一句诉诸本质的话:“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我们毫无察觉的谎言,这一切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中,约瑟夫·布尔戈认为逃避心理不会因为你的有意识去放生或消失。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说过,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整体性格特征,是一种浓缩的防御机制”,而这种“防御机制”与其他任何心理防御一样,具有逃避的功效。]这种防御体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他说话、走路的方式与身体姿态中,体现在这个人的性格习惯中(他微笑与嘲讽的方式……他的礼貌与强势的表现)”。
形成新的反应路径,改变思维习惯,首先应该是接纳这种防御机制,比如第二部分讲得如何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拿其中的压抑来说,“压抑的实质仅仅是避开并远离某些事物,把它们排除到意识之外。”而这里的“某些事物”可以指不被接纳的情绪或欲望,也可能是你宁愿不承认的对现实的感知。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无意识的敌意”和“被攻击行为”,我们要知道,压抑是有持久性的。我们通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愤怒,或采取极端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愤怒,我们可能会在做某件重要的事情时拖延、抱怨,毫无理由地拒绝合作,也会从根本上忘得一干二净。
面对这些顽固的防御机制,有没有什么改善的方法呢?在书中有个词“防御的惯性”,它们是伴随我们多年的心理习惯,它们扎根在我们的大脑神经联结和通路里,它们一直在巩固自己的一贯路线,让神经通路也越来越顽固。
托马斯·杰斐逊“自由的代价是永远保持警惕。”你需要时刻关注自己。
[if !supportLists]1、[endif]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来做一下减法
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和一些适时放松的娱乐,我们都很忙,是不会重视自己内心诉求的。微信、微博、游戏、影视剧、逛街等,各种娱乐方式在虚耗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同时也掠夺了我们不多的时间。为了自己可以轻松逃避面对必须待解决的问题和压力,用谎言遮蔽痛苦是一颗毒药。我们需求的总是太多,而游戏机制告诉我们,为了不断刺激我们需要的也会越来越多,而最后我们会更加焦虑。
2、接纳自己的成长,保持刻意正念练习
书里确实又提到了正念,刻意正念练习,在一天中保持刻意地警惕,仔细去感知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愤怒时深呼吸五秒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不要随意预想和评判自己的反应,出现什么就接纳什么,告诉自己“我现在很生气”。情绪反应都是短时的,如何去练习正念,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抗干扰的环境,在一件事上只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没有任何的事,这也许就是最简单的正念。
3、累积知识是量变
我们的情感接收一些负面的感受,如嫉妒、憎恨、愤怒、讨厌、痛苦等,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会很快接收,有些人会有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刻意忘掉,有的人则是难以名状的痛苦下去,会产生自责、否定、压抑等影响,这些影响极易点燃我们的情绪,如何稍减一些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能接完全接纳这些负面影响,心理知识的跃迁,慢慢积累的心理阅历,都在历练着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而想要达到一些质变,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大量的知识去撬动。
对自己诚实一些,坦诚一些,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往往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在逃避,我们的战斗-逃跑机制,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都在趋利避害,这构成了我们固有的行为范式,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顺应机制的前提下,逐渐地改变机制下的后果。